文字句的一种注释,是注释的通称。“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其作了“三礼注”)。古书注释称“注”的很多,如郑玄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等。
3.笺。“笺”是表识(zhì)、标记的意思。开始于郑玄的《毛诗笺》。“笺”,就是指读书时有所领悟,有不同意见,则把新意见记下来,标在原文的一侧。这些标在一侧的文字就叫作“笺”。郑“笺”为《毛诗诂训传》作注,就是以《毛传》为基础,有自己的见解,便记下来,发挥、补充或订(dìnɡ)正毛亨的注释。郑玄注诸经皆称“注”,唯独注《毛诗》称“笺”,是要表示对毛传的宗尊之意。郑玄《笺》对毛亨《传》具有补充订(dìnɡ)正的作用,可以看作“疏”体的萌芽。但是,它与后来的“疏”体又有明显的不同:它只在对正文作补充注释时申述或订(dìnɡ)正毛亨《传》,没有把毛亨《传》当作注释对象,所以,“笺”仍然属于一般的传注类,而不属于义疏类。
4.诂、训。这两个名称重在解释词义。笼统说来没有区别。诂也写作“故”,汉人注书多称“故”。“诂、训”因含义相近,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称为“训诂”或“诂训”,均指解释古代的字词名物,如毛亨《毛诗诂训传》等等。
诂训与传虽然侧重不同,但古代注释家一般不把他们严格分开。如汉代毛亨注释《诗经》,就称作《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所以孔颖达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也。”
(二)章句类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即分析章节句读。类似今天的串讲句意,分析其中含义。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章句体兴于汉,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 《楚辞章句》等。
(三)集解类
重要的古籍,通常都有好几家先后为它作注。如今本《史记》附有南朝宋裴骃、唐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疏也有多次,如《诗》有孔颖达《毛诗正义》(通常简称“孔疏”),至清代又有陈奂《诗毛氏传疏》。随着对同一著作各家注释日渐增多,为了博收众家之长,从魏晋开始又出现了集注。把同一部书的各家注释都收集汇合,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这种注释称为“集解”。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自己意见的一种注释。“集解”是汇集众说而解之的意思。与“集解”相近的注释还有“集注”、“集传”、“集释”等等,意思都差不多。“集注本”集诸家之注时,于注文之首标明集自何人,如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疏云:“以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诸家谓孔安国、包戚、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集此诸家所说善者而存之??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
(四)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注疏等,简称疏。如
6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朝。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订(dìnɡ)正,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意即“正前人疏义”,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私人整理订(dìnɡ)正的义疏,仍称为“疏”,如贾公彦的《仪礼疏》。后来两者就混同了。一般的义疏可以由说经家任意发挥,而正义类却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只能在指定注本的基础上阐发经义。注文即使错了,疏文也要加以曲意疏证,因而不免墨守成规,难以超越一家之见。
名词解释:
疏:“疏”就是疏通的意思。“疏”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前人的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因为汉魏时代的旧注,到唐代时一般人已难以理解,于是出现为疏通旧注而作的注解。它的说解比起汉注来要浅显详明些。
正义: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作为经学的标准解释,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是正前人释义的意思。“疏”和“正义”实质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正义”是奉诏官修的注疏,而“疏”则是属于私家写的注疏。后人引用“正义”,也称为“疏”,因而不再有“正义”和“疏”之分。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也常称孔疏。
《五经正义》:唐太宗为了统一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诏国子监祭酒孔颖达为《易》、《诗》、《书》、《礼记》、《春秋左传》五经作疏解,称为《五经正义》,简称为《疏》。
唐人九经疏:唐代官修的《五经正义》之后,又有贾公彦等私人修纂的四种经籍,即贾公彦专门为疏解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仪礼注》作疏;徐彦、杨士勋为《公羊传》、《穀梁传》作疏,合称为唐人九经疏。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唐人九经疏和宋人的四种注疏。即:
唐代义疏著作主要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晋范甯注,唐杨士勋疏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7
(五)音义类
“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注释。辨音的书叫“音”,释义的书叫“义”,两者合起来就称为“音义”。不过,音义这种注释往往是以注音为主,以释义为辅。是汉末魏晋音韵学兴起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注释形式,盛行于唐代。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是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它是陆德明为《周易》等十四部典籍所作音义,故“音义”也叫“释文”。此外,“音义”也叫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都是对古书字词读音意义的审定校正。音义类可以分为两类:
1.为某部书注音释义。如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2.为一批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等。
(六)补注类。
是补充、订(dìnɡ)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它与义疏相同,都是既释经文,又释注文。与恪守旧注,疏不破注的“正义”大不相同,补注类重在对旧注进行补充和纠正。补注类注释还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较著名的有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补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的;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是补唐·颜师古的《汉书注》的。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三、古注的常用术语
读古书的旧注,除了熟悉古注的体例、内容和注解的方法外,还要对古人作注解时用来解释字词等的术语有所了解。古人注解用语有一定套式,运用一系列的术语(一般称训诂术语),这些术语不是一时一书一人所用,含义不完全统一(古人重视师承家法),后人理解也不尽一致,我们介绍时采用通用的说法,下面分别介绍一些常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三个术语都是用来释义,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
《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解:“包曰:同门曰朋。” 《左传·文公六年》“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2、谓:
与“谓之”不同,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解释笼统、抽象的概念,相当于“是指”、“是说”,“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孟子·梁惠王上》:“爷斤以时入山林。”赵注:“时谓草木零落之时。”赵注指出“以时入山林”的“时”具体指草木零落之时,亦即秋冬季节。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8
3、貌、之貌:
用来解释形容词、副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 例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妙之貌。”
《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4、犹:
用来说明是以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或用引申义释本义,两者意义不完全相同,相当于“如同、等于说”。例如: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赵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所谓声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双声叠韵)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注释方法。表示声训的常用语是“之言”、“之为言”。例如:
《说文》:“冬,四时尽也。”《白虎通》:“冬之为言终也。”上古“冬”、“终”音同,以“终”释“冬”,在训诂学上叫做声训。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这种注释文字的方法,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萌芽。如《论语·颜渊》孔子对政的解释:“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政就是正(端正)。两个字是同音字,用正解释政(不用术语),这就是后代的声训。
6、读为、读曰、读若 读如
都是用来注音的术语(注释和被注释字不完全同音)。 读为、读曰一般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既注了音又释了义。 《诗·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汉书·李广传》: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 读若 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说文》“宄读若轨。”
7、如字
指明词语读音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不同的读音,其中表示本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叫破读或读破。“如字”是要告诉读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要读本音。
9
王:wáng是本音或如字,Wàng是破读音 。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注:“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所说的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厌恶坏事好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欢好事就像爱好漂亮的美人。)上“恶”读wù,下“恶”读a。臭,气味。上“好”读hào,下“好”读hǎo。
8、辞、词,
用来注释在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的术语,也叫做“语助”,即语气词,叹词或词头、词尾等。如:
《诗经·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亨注:“思,辞也。” 《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朱熹注:“言,辞也。” “思”是句末语气词,“言”是词头。
9、浑言(统言),析言
主要用于同义词的辨析。“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具体地说。同义词是意义相近而又各有特点的词,笼统说则同,具体说则异。例如:
《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浑言不别也。”
10、当为、当作
凡用“当为、当作”的,表明是错字而须改正。
四、旧注的体例
参看旧注,必须熟悉古人注书的体例。古书注解的体例很复杂,主要谈谈先秦经书的注解体例。我们今天比较容易找到,又比较全面体现古注面貌的注释本,首推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该书代表了我国清代以前古代注释的最高水准。
《十三经注疏》是后人把汉魏时代的注和唐宋的疏与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本书。在体例上大体相同。它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
(1)经文,即经籍的正文;
(2)注文,即汉人或魏晋人的注释文字
(3)音义,即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对经文和注文里的难字所加的注音和义释;
(4)义疏,即唐宋人对经文注文所作的疏解。
注疏本的大致体例:
现以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的经、注、疏为例,具体说明经书注疏本的体例。其注疏本称《毛诗正义》,内有四种古注,即毛传、郑笺、孔疏和陆氏音义。具体见743页《毛诗正义》中《诗经·北风》第一章的一段注解文字。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兴也。北风,寒凉之风。雱,盛貌。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凉音良。雨,于付反,又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注标点翻译(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