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什么是古注?简单地说,古人的注释,通常称为旧注或古注。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是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
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参看注解,不仅要参考现代人的注解,还要参考古注。古注的作者去古未远,他们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后人更了解,同时他们注释一部书,有的要花费几十年时光,甚至耗尽一辈子心血,因此,他们能够作出比较精当而又符合历史情况的注释。因此,了解古注的发展过程、古注的类别、古注体例、古注的术语,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因此,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古注概述、古注的类别、古注的体例、古注的术语。
一、古注概述
注解古书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项工作开始于汉代。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语言本身的发展决定的。书面语言由西周先秦发展到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以及口授、传抄的错误等原因,汉代一般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儒家经书。于是有人专门为这些经书作注解。第二,汉代崇尚经学推动了古书的注解工作。汉代在秦国的基础上取得了国家空前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汉武帝出于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因此经学(指儒家著作)出现空前未有的昌盛局面。汉代统一以后,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做了三件事:独尊儒术,发动民间献书,立五经博士。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十三经”的由来有一个过程:汉代为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后来不断增加,至唐代已有十二经——《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宋代为十三经——加《孟子》。因此现在十三经的顺序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一)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
毛亨:西汉人,注释了《诗经》,称作《毛诗诂训传》,简称《毛诗》。传授侄儿毛苌(chánɡ)。时人谓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汉代传授、注释《诗经》的有四家:齐(人)、鲁(人)、韩(婴)、毛(亨)。齐鲁韩三家从西晋到宋先后失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毛诗”流传下
1
来,现存《诗经》是毛氏所传的本子,故又称《毛诗》。郑玄作笺、孔颖达作疏,成就了《毛诗正义》。
孔安国:西汉鲁人,孔子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据传,汉鲁恭王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即《尚书传》。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
马融: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博通今古文经籍,世称“通儒“。有学生数千人,郑玄即出其门下。在儒家经学的发展史上,马融开始了综合各家、遍注群经这种带有开创性的工作,其著作多已佚。
何休:东汉时期杰出经学家。董仲舒四传弟子。口讷(nè),不善讲说,门徒有问者,则用书面作答。何休的著作大都散佚,只有《春秋公羊传解诂》至今保存。收入《十三经注疏》。
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少入太学学习,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他遍注儒家经典,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郑学”。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其《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后三种简称“三礼注”)
赵岐:东汉经学家。所撰《孟子章句》,收入《十三经注疏》。 王逸:东汉文学家。所著《楚辞章句》,是《楚辞》现存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高诱:东汉学者,今河北涿州市人。少时受学于同县卢植。注本有:《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两汉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朴(pǔ)实,只解释词句,不说空话。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汉学学风又称“朴(pǔ)学”。同时,他们离先秦较近,语言隔阂相对较少,而且可以见到许多后人无法见到的参考材料,所以他们的注释多有根据,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也颇受后世的重视,为我们今天阅读古书提供了许多便利。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汉代的注释工作主要是从儒家经典文献开始的。到了魏晋南北朝,对古书的注解工作出现了两种新情况:一是古注的范围扩大,注释的书籍除儒家的经籍外,对子、史、集部也作了大量的注释工作。如魏王弼《老子注》、晋代郭象《庄子注》;二是出现了“集解体”注释书,由于同一种古书注家众多,经、史、子各部就出现了“集解体”注释书。如下文要介绍的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甯(nínɡ,也作“宁”)《春秋穀梁传集解》,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经学、玄学和佛(fó)学的影响下。)
主要有何晏、王弼、杜预、范甯、郭璞、郭象、裴松之等。
何晏:三国时魏玄学家。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公主。“美姿仪,面至白”,人称“傅粉何郎”。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主编《论语集解》,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王弼:三国魏玄学家,笃好老庄之学。著作有《周易注》、《老子注》,《周易注》收入《十三经注疏》。
杜预:出身官宦世家,司马昭执政后杜预渐受重用,先后参与了伐蜀和《晋律》的修订(dìnɡ)。在最后的灭吴战争中担任西线指挥,为西晋的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著述很多。一生酷好《左传》,时人谓之有《左传》癖,他所撰写
2
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范甯:晋时人。少笃学,治经严谨,著有《春秋穀梁传集解》,为今存《穀梁传》最早的注本。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郭璞:晋时人,字景纯。其所注文献很多,如《尔雅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楚辞注》等。其中《尔雅注》费时最久,用功最多,是《尔雅》流传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郭象:西晋哲学家。字子玄。今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主簿bù,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好老庄,善清谈。对向秀所注《庄子》,述而广之,作《庄子注》。
裴(péi)松之:南朝宋时史学家。山西人。曾任国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职。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宋文帝命注《三国志》。他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辨等为宗旨,开创了作注的新例:注文丰富,超过本书数倍,保存了大量古代史籍的佚文。其子骃(yīn),也以注史著称,有《史记集解》。
(三)唐宋时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经过几百年,到了唐代,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即“正前人疏义”的意思)。例如《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因此唐宋时代又兴起古书注释的高潮,出现了许多注释家。唐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xūn)、李善、司马贞、张守节、颜师古等。宋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邢昺、孙奭(shì)、朱熹、洪兴祖等。
孔颖达:唐初人。隋时举第,入唐后李世民引为文学馆博士。唐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一生从事学术和教育工作。晚年,奉唐太宗诏(zhào)主持《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五经正义》流传全国,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是孔颖达死后之事。
儒学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流派众多。各派之间纷争异常,甚至有水火不容之势。因此,五经越解越不明,越讲越糊涂。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行方便,从其所好。这样就给后生学习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的乱世,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后,特别是实行科举取才以后,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和标准,势必给教育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史载隋文帝下令考试国子学生,准备择优录用,可是因为数百年来对经典的解释标准不一,各执一词,竟无法评出考卷。因此,唐太宗觉得有必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权威性解释,以统一认识。他下令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的工作, 同与编修之事者尚有多人,以孔颖达为首。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完成解决儒学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之争,巩固儒学,使之得以统一的人,便是唐初大儒——孔颖达。他的《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各家的门户之见,于众学中选择优秀者,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由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五经正义》包括:《毛诗正义》(《诗经》)、《尚书正义》(《尚书》)、《礼记正义》(《礼记》)、《周易正义》(《周易》)、《春秋
3
左传正义》(《春秋左氏传》)。
颜师古: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南北朝时著名儒家学者颜之推的孙子,博览群书,学问渊博。是研究《汉书》的专家,作《汉书集注》。贞观四年,唐太宗着手进行五经版本的统一和整理,诏(zhào)颜师古考定《五经》,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五经文字从来未曾校定过,在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形成了各有所本、各有所师的复杂情况。颜师古奉唐太宗之命,潜心于五经的考定。孔颖达等奉敕(chì)编撰《五经正义》,也是以“五经定本”作为其底本的。
贾公彦:唐人。官至太常博士。著《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均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士勋:唐人,著《春秋谷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此外,张守节著《史记正义》,司马贞著《史记索隐》,唐代李善《文选注》,给梁萧统编撰的《文选》作注,影响较大。
宋代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宋儒注经,重义理阐发,轻文字训诂,形成经学史上的宋学学风。
邢昺:北宋人。一生多在东宫及内庭讲授经书 ,著书很多,其中《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孙奭(shì):北宋人。官至工部尚书。曾奉敕(chì)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
洪兴(xīnɡ)祖:南宋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学好古,著有《楚辞补注》等书。
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影响最大的注解家。十九岁中进士,历仕四朝。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在讲学和著述上。博极群书,广注典籍。为二程(颢、颐)四传弟子。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在思想领域中起了长期的消极作用。著作有《周易本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其中《四书集注》,元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规定士人发挥题义必须以此书为依据,影响极大。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年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朱熹著《四书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四)元明时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书上对古注的介绍只到唐宋为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元明清三个朝代。那么,在这三个朝代对古书的注解工作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元明时期是训诂的衰落期。为什么?元代崇尚武功而贬抑儒学,致有“九儒十丐”之称。明代学风空疏,士人游谈无根,向壁虚造,积习难返。所以元明两代的训诂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为数不多的若干家注释,大多墨守宋代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樊篱,很少创新。
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注释家及注本有: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胡三省《资
4
治通鉴音注》等。
(五)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清代四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为什么?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大兴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考官出题《诗经》中的“维民所止”就被认为是砍了“雍正”的头),因此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里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清代训诂学,名家辈出(有师徒关系的,如戴震与段玉裁、王念孙;有父子关系的,如王念孙与王引之;有兄弟关系的,如王先谦与王先慎,二者是湖南长沙人,等),著述繁多。清儒反对宋人的空疏义理学风,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学风。
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注释家及注本有:戴震《方言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庄子集解》、《荀子集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阮元《十三经校勘记》,陈奂(huàn)《诗毛氏传疏》,孙诒让《周礼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邵晋涵《尔雅正义》,等等。
要读懂古注,就要了解古注的类别、内容、体例、术语等,下面分别看这几个问题。
二、古注的类别
我国大规模的古书注释工作始于西汉。从汉到清,我国有价值的古籍,古人都进行了注释。依据注释内容、对象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古注可以分为传注类、章句类、集解类、义疏类、音义类、补注类等。这些都是古注的名称,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下面分别介绍。
(一)传注类
传注类注释以古代文献中字、词、名物的诠释为内容。按术语原意的不同,可以分为传、注、笺、诂、训等。
1.传。传,本来是指驿站用来传递消息的车马,后来引申为在学业上师传的意思。“传”作为一种注释形式,汉唐注家有三种解释:
①指传述。传述历代相承的师说。 ②指解释经义的文字。秦汉时期,儒家的六部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被称为“经”,解释经的文字被称为“传”。如解释《春秋经》的文字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都是对孔子《春秋》进行解释和阐发的。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文的思想内容,即所谓“微言大义”的阐发解说,而不以语言文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
③指依据经文逐字逐句的解释文意。
“传”本来是一种偏重于思想内容解说的一种注释,如《左传》补充大量史实。后来“传”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传成为一般的注释名称,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所以“传”又称“注”,两者都是注解、诠释古书原文的。
2.注。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也是专释经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注标点翻译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