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合作探究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行政机构的改变: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
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材料再现】安徽凤阳花鼓
昔日凤阳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今日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前首是安徽凤阳人在文革期间所唱的花鼓词,后者是20世纪80年代凤阳人所编的花鼓词。这两首花鼓词
充分反映了安徽小岗村由昔日的贫困落后变为现在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右图为2005年6月19日,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专门为大包干建立的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10】
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
6
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
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必要性: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阻力”的解释:
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可能性
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2、过程
(1)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①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加快两个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③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
7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理论完善:
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合作探究11】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
所有制形式 生产目的 后 果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不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2、召开: 3、内容: 4、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经济改革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教学反思
本课纯理论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有些知识难以理解,教学中尽量多举例,深入浅出.在教
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动手去做,多让学生自己动脑。教师从旁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总本教案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8
师生互动较强.但是因为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知识点纵横交错,课前先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一、第12课__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特色教案2(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