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茂
2012011570
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
曾几何时,83版《西游记》像春晚一样成为了很多人关于寒假、春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年龄、地域和阶层的限制,就像丁夏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领导人在全世界面前的讲话都会用上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在此之后,名著的改编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一股春风吹绿神州大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当然这些作品也是参差不齐,毁誉参半,中国的导演们也是绞尽脑汁探索名著改编的方向,名著的改编之路也就在辉煌与落寞中缓缓前沿。
不同的社会背景必然催生不同的文化,名著的改编热也必然有其特定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社会还是需要名著向影视作品改编的。不得不承认以下几个事实: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快为主旋律的社会中,快餐式文化、快餐式阅读,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面前一壶清茶,在夕阳下静静得捧着一本名著,专注其中;另外我们也应该知道目前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没有达到让所有人都可以看懂名著的水平,有人曾提出想要读懂古代小说的原著作品至少需要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而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没上过高中的人必然会有一些困难,这说明在我国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看不懂名著的,但经验或者说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教授还是农民,提到《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都可以侃侃而谈,这不得不说是这些由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的功劳。
而且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在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可阅读性”,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再加上资深演员的深情演绎无疑让这些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更加饱满,或者说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古代的小说貌似离我们很远的样子,遥不可及、深不可测。我们读不懂一个人在面对千军万马时的处变不惊,我们读不懂一个人在自己和家人受到欺凌的时候泰然自若;我们读不懂一个英雄如此嗜血;我们读不懂故事中人的喜怒哀乐;我们读不懂英雄们的侠义柔肠,同时我们也读不懂他们的铁骨铮铮,因为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表情,看不着他们的动作。正如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猜不到、读不懂一个没有眼睛的人的故事。我承认有些名著的语言很美,读起来很有感觉,但是我们依然感觉书中的人头上都有一个光环,光环的闪耀足以让我们睁不开眼。
当然在由古典名著向影视作品的这一过程中也失去了很多东西:首先我们看到书中很多合理的夸张表现在影视作品中却是那样的矫揉造作,丁夏老师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镜头,当我们看到一个跟我们差不多身高、差不多体重的人一口气拔出一棵垂杨柳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但是我们在读原著的时候丝毫没有这种体会。在小说中允许适当的夸张,或者说小说必须有夸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小说,而且这些自然的夸张让我们读起来很舒服,没有任何的突兀。其次就是在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往往会掺杂编剧或者导演个人的感情和体会,出现明显的个人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利与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