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女友写的一篇作业
中国学前教育史历史回顾与近年规划
学前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中国人就开始重视对子孙后代的培养,从而逐渐萌发社会公育的思想。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统治阶级对学前教育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一个相对长久和稳定的封建时期,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等一批教育家的出现,一步步地把中国的学前教育推到了一个被社会认可和重视的位置。随着工业文明的展开和世界的交往与融合,学期教育在社会变革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近代中国出现了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等一代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实践家。追溯历史,抚古追今,千年中国教育发展史和百年的中国幼儿课程改革的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以前做了什么,今后还需要再做此什么。末来与过去是一脉相通的,我们不能割断这种历史的联系。我们需要冷静地回顾与反思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所走过的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继承历史遗产与经验的基础上,既立足中国实际,又面向世界,面向末来,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纵观中国幼儿教育的百年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历次幼儿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也是贯穿百年幼儿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百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既是一个从模仿、移植到不断实验、改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更是幼儿园课程中国化的过程。 1904年元月13日,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规定了蒙养院的保育教导要旨及条目,提出了蒙养院体、智、德、美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蒙养院的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清末的蒙养院课程基本上是借鉴日本明治32年(1900年)《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而制定的,尽管带有模仿与移植的倾向,却是我国教育制度史上最早的幼儿园课程。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西方蒙台梭利、福禄贝尔及杜威等人的先进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对当时我国幼儿教育实践的反思。以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家针对当时我国幼儿园课程外国化、宗教化及非科学化的弊端,躬身实践,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幼儿园课程实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运动,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这一时期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创造了旧中国幼儿园课程的辉煌成绩,开创了幼儿园课程中国化、科学化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1932年10月正式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此后又在1936年作了修订。这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标准,它使我国幼儿园课程摆脱了近二十年的混乱局面,有了中国化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它对我国30、40年代直至解放前幼儿园课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客观、冷静地看待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课程改革,我们会发现,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
1.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脱节。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课程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如在理念上,人们倡导在教学中要尊重幼儿的想法,注重培养幼儿的批判意识,但课程实践层面却没有这样做。幼儿源自其经验的、感兴趣的话题常常被忽略,幼儿丰富的想像常常被制止,甚至被当作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瞎说”,教师不太尊重、也不设法满足幼儿的需要,幼儿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再如在理念层面上强调课程的内容应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利用生活进行教育,但在课程实践层面,当幼儿热衷于表达自己的具体经验时,教师却往往对这此经验不屑一顾。这种脱节致使课程改革的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学前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未来规划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