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17·济宁高三模拟)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解析:选B。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维新变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时间和“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说明文学革命中倡导白话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B项正确;我国的民族观念兴起于甲午战后挽救民族危亡,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确立的,但是很快失败,故D项错误。
10.下表是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1930年北平底层市民从业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北京地区的民族工业非常发达
B.北京的城市化水平超前
C.北京的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
D.北京地区贫富差距拉大
解析:选C。材料中对底层市民所从事行业的统计,只有女性职工的调查中能反映当时北京地区民族工业的情况,因此不能说明当时北京地区民族工业非常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底层市民所从事行业的统计,与城市化水平无直接关系,且无其他地区数据作比较,故B项错误;根据统计表可以看出北京底层社会男女大多从事服务业与轻工业,这与北京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有关,说明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故C项正确;材料是对底层市民所从事行业的统计,不能反映贫富状况,故D项错误。
11.(2017·临沂普通高考模拟)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及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19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
C.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解析:选D。材料中国民政府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并不是意识到了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学者和官员……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可能与日本入侵有关系,但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与日本入侵无关,故B 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措施,并未体现全国民众的意志,故C项错误;材料“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说明国民政府的行为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高,故D项正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二 中外近代文明的演进 17(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