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单项选择
1、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工业经济高度发展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工业化国家?() A、日本B、德国C、韩国D、荷兰
2、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A、韩国B、荷兰C、墨西哥D、巴西
3、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为宏观需求管理模式的是() A、美国B、日本C、德国D、法国
4、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为政府主导型模式的是() A、美国B、日本C、德国D、法国
5、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是() A、美国B、日本C、德国D、法国
6、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为指导性计划模式的是() A、美国B、日本C、德国D、法国
7、各国的经济通过国际商品交换有了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松散的、局部的,世界市场带有区域性特征的时期是处于()
A、萌芽B、初步形成C、最终形成D、全面深化发展
8、“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国际分工产生”的世界经济处于() A、萌芽 B、初步形成C、最终形成D、全面深化发展 9、形成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经济发生在()
A、14—15世纪B、16—18世纪C、19—20世纪中叶D、战后—当前
10、金融资本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世界经济处于()。 A、14—15世纪B、16—18世纪C、19—20世纪中叶D、战后—当前 二、多项选择
1、以下哪些国家是工业经济高度发展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工业化国家?() A、日本B、德国C、韩国D、荷兰E、加拿大 2、以下哪些国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A、韩国B、荷兰C、墨西哥D、巴西E、泰国 3、社会再生产过程表现为()几个环节。 A、生产B、交换C、流通D、分配E、消费 4、世界经济初步形成的前提条件有() A、生产力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代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并巩固 C、国际商品交换的极大发展 D、国际分工 E、世界市场的形成
5、以下关于各国市场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以美国为代表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 B、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C、以德国为代表的福利市场经济模式 D、以法国为代表的指导性计划模式 E、以瑞典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三、判断择
1、市场经济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具备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交易自由化、市场主体平等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以及市场管理法制化的一般特点。()
2、目前法国的计划工作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其作用日益从“咨询”转变为“协调”。()
3、社会再生产过程表现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一次再生产过程完成于各国外部,二次再生产过程则表现为各国内部。()
4、世界经济萌芽时期,国际商品交换并不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而实际上是以国内的社会分工为基础。()
5、16—18世纪各国经济的直接联系渠道还主要是商品交换,生产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还十分有限。()
四、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 2、发达国家 3、发展中国家 4、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5、生产跨国化 6、金融一体化 7、经济全球化 8、区域经济一体化 9、世界经济格局 10、发展持续化 11、调节国际化 五、简答题
1、简述世界经济的定义和内涵。
2、分析当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层次的水平结构。 3、简述按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划分的三个层次。 4、简述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模式。
5、简述理解世界经济概念需要注意的三个范畴。 六、论述题
1、论述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过程。
第一章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 2、B 3、A 4、B 5、C 6、D 7、A 8、B 9、B 10、C 二、多项选择
1、ABDE 2、ABCE 3、ABDE 4、ABCDE 5、ABD 三、判断
1、(√) 2、(×) 3、(×) 4、(√) 5、(√) 四、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中的各国经济的总和。 2、发达国家,指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机制成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
3、发展中国家,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又处于发展中的亚非拉国家。 4、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减少关税与数量限制等贸易壁垒,取消或减少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范围与程度,不断扩大自由贸易的范围,深化对外开放程度的努力。
5、生产跨国化,是指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分支机构在数量和地域覆盖上极大地扩展,并借助于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多种形式的联系,实行组织和管理体制上无国界规划,逐步建立以价值增值为基础的跨国生产体系的过程。
6、金融一体化,是指一国金融活动跨出国界,日益与国际间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动员、筹集和分配超越国家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7、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增强,以致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8、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
9、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包括在世界经济统一体中的多个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各自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10、发展持续化,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处理好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关系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经济发展。
11、调节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政府为了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并促进其发展,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的联合干预和调节。 五、简答题
1、简述世界经济的定义和内涵。
世界经济定义为: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中的各国经济的总和。
对世界经济这一定义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三点把握:
(1)是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运动的有机整体。 (2)是由不同市场经济模式国家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运动的有机整体。 (3)是在主权国家干预下的二次再生产过程的集合体。 2、分析当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层次的水平结构。
第一层次:发达国家,指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机制成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共有20多个国家,人口为世界人口的20%,GDP占世界的75%强。第二层次:发展中国家,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又处于发展中的亚非拉国家。目前这类国家数量最多,GDP占世界的20%左右。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出现两极分化,有些已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如亚洲四小龙等),有些则发展缓慢或衰退,沦为最不发达国家。第三层次:最不发达国家,指经济上最贫困落后的国家。据有关国际机构统计,这类国家在74年有29个,81年31个,87年39个,90年42个,20世纪末49个,2001年4月12日塞内加尔又被列入此类国家,到目前共有50个,人口近7亿。最低人均GDP仅为80多美元。 3、简述按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划分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工业化国家,指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英国,荷兰等。第二层次,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简称尼克斯,指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韩国、泰国、墨西哥、巴西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发展中工业化国家,主要指亚非拉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又称基础工业国家),有100多个。这些国家农业比重较大,工业结构中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等。 4、简述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模式。
现代市场经济是由不同模式组成的。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指导性计划模式等。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被简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自由企业经营为主体,同时辅以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制度。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是指政府具有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通过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对资源配置实施引导。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不应该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必须是社会指导的市场经济。制定全国性的指导性计划并在实际中有效实施,是法国市场经济独有的特征。除上述四种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外,还包括以瑞典为代表,具有完善福利制度的福利市场经济模式以及转型经济国家的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模式等。
5、简述理解世界经济概念需要注意的三个范畴。
首先,世界经济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一种方式;其次,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再次,是一个地理范畴,
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范围各不相同却又不断扩大,最终突破国家的界限,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即世界经济。 六、论述题
1、论述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过程。
世界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经历了萌芽、初步形成、最终形成和全面深化发展四个时期。 (1)世界经济的萌芽(14—15世纪)
世界经济最初的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封建社会的工农业生产和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由此推动了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的兴起。
(2)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16—18世纪)
16—18世纪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工场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村中的庄园经济制度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西欧各国通过殖民扩张使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特别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先进国家先后发生了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这是近代发生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在生产中应用的结果。 (3)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19—20世纪中叶)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它首先发生在美国,以后逐渐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次科技革命以电力、无线电、机械、内燃机、钢铁冶炼技术和化学工业技术为代表,并且在能源和动力、材料、交通运输、通讯工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电力的发明和钢铁技术的进步,使得技术革命的重心从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化工业。于是,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力工业等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占据了主要地位。 (4)世界经济的全面深化发展(战后—当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利用。这次科学技术革命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的,以后又逐步蔓延到原苏联、日本、西欧和其他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达到高潮。战后的科技革命,主要是在电子、能源、材料等三个基本技术领域展开的。在电子方面,电子计算机既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方面,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管理、情报系统和科学研究方面,大大推动了科学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在能源方面,核能的发现和利用,无论是在国防上还是在工农业生产上,日益显示出其具有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此外,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世界经济概习题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