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1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一般来说属于()。
? ?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转化者
正确答案: C
2寒武纪代表性的生物种类是()。
? ? ? ?
A、鼓藻 B、草履虫 C、硅藻 D、三叶虫
正确答案: D
3从区系性角度上看,除南非以外的非洲南部地区属于()。
? ? ? ?
A、全北区 B、古热带区 C、新热带区 D、开首区
正确答案: B
4如果使用一些难以分解的农药,例如DDT等,可能到最后积累到人体的浓度比受污染的水的浓度高出接近一万倍。() 正确答案:×
5一般来说,食物链最多不超过五级。() 正确答案:√
人与生物圈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不包括()。
? A、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
? ? ?
B、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利用率也不高 C、能量流动方向单一 D、流动中能量逐渐增加
正确答案: D
2生态平衡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
? ? ? ?
A、正反馈 B、负反馈 C、正相关 D、负相关
正确答案: B
3生态系统中,存在流动的不包括()。
? ? ? ?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喜好
正确答案: D 我
4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之间的流动和循环越随意,所以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弱。 正确答案:×
5因为能量的利用率低,所以生态系统能量的生产和消费是不能平衡的。() 正确答案:×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一下区域中风化强度最强的是()。
? ? ? ?
A、温带草原 B、温带及亚热带荒漠 C、亚热带稀树草原 D、热带雨林
正确答案: D
2岩石的物理风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
? ? ? ?
A、降水 B、日照 C、温度 D、风速
正确答案: C
3风化过程中会吸收比较多的(),从而起到影响气候的作用。
? ? ?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氧气 D、氢气
正确答案: A
4我国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是在不断向东运动的。 正确答案:×
5从海陆分布角度讲,岩石圈的运动可能会因为纬度、大气环流或洋流的变化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正确答案:√
地貌与气候的关系
1沙尘暴的能见度小于()。
? ? ? ?
A、3000米 B、2000米 C、1000米 D、500米
正确答案: C
2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 ? ?
A、化学风化比较强 B、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C、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D、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正确答案: D
3在干旱地区看不到的是()。
? ? ? ?
A、高的地方逐渐降低,低的地方逐渐升高 B、风蚀蘑菇 C、岩壁成蜂窝状 D、山地风化后平行后退
正确答案: A
4春季的沙尘暴多于秋季是因为春季的风更大。() 正确答案:×
5治理沙尘暴的唯一办法就是多种植植物,保证地面的沙尘不容易被风卷带走。() 正确答案:×
岩石与水
1东北的乌裕尔内流区的形成的原因是()。
? ? ? ?
A、降水稀少 B、地处内陆 C、地质结构 D、地形限制
正确答案: D
2岩石和水的关系不包括()。
? ? ? ?
A、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 B、岩石的风化、剥蚀离不开水
C、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 D、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岩石圈内部的形态
正确答案: D
3下列不属于隔水层的是()。
? ? ?
A、砂岩 B、粘土层 C、泥岩
? D、页岩
正确答案: A
4放射状水系是指水流从各个方向汇集到一个比较低洼的地点而形成的水系。() 正确答案:×
5岩石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流域的性质和水系的发育。() 正确答案:√
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1根据戴维斯的理论,地面发育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是()。
? ? ? ?
A、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 B、地面由高峰深谷变为低丘宽谷
C、水系尚未充费发育,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 D、侵蚀作用下海拔降低,部分重新被海水淹没
正确答案: B
2根据戴维斯的理论,地面发育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
? ? ? ?
A、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 B、地面由高峰深谷变为低丘宽谷
C、水系尚未充费发育,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 D、侵蚀作用下海拔降低,部分重新被海水淹没
正确答案: C
3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 ? ? ?
A、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B、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C、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D、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正确答案: C
4流水对地貌的改变主要集中于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正确答案:√
5从岩石圈的运动角度来说,海洋的面积随着时间变化是逐渐增大的。() 正确答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尔雅2015年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