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二)水盐的调节w - 46 -
.w.w.k.s.5.u.c.o.m
1、 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2、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 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
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三)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 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2+2+3+-
3、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Zn、Fe、I等 4、 无机盐调节:(负反馈)
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
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
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
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四)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 47 -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四、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 有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2、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3、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 48 -
抗原刺激 ↓
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 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
↓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
抗体清除抗原
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 刺激 ↓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
↓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
↓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
(附:1、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如花粉。机体首次接触该物质不会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和红斑狼疮等,该病往往对自身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2、麻风杆菌需要经过细胞免疫才能清除,而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其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彻底消灭。)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体液免疫 抗原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细胞免疫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1、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 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免疫的效应
五、艾滋病: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5)症状: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 、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
- 49 -
专题十一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附:种群的特点1)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 2)种群中的个体可以交配,将基因传给后代。 例: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遗传特征 (附:
1、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的数目。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这两项指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3、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影响。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
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与用农药防治害虫相比,此方法防治的突出优点是环保、无污染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二、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
t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λ
- 5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更新中)(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