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7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7
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8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8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8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8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8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8
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8
6、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8
7、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8
8、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8
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90、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9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9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9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越春秋)
9
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9
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9
6、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9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9
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9
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0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10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10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10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10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0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10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0
7、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汉·辛延年·羽林郎) 10
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0
9、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110、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1
1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
12、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1
1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1
14、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1
1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1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1
1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1
1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1
1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12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1
2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1
2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
2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
2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1
2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1
2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1
27、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 1
2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西晋·李密·陈情表)
1
2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13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3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1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
32、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1
33、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
3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
3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
36、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
37、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南朝·江淹·别赋) 1
3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1
3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4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1
4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1
4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德育工作总结2021年师风师德建设古诗文 名言范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