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调查报告
和谐社会也是小康社会的一部分,国泰民安,邻里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环境稳定都是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大力推动的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对小康生活的认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此项研究(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小康生活”的标准,“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实现途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的了解和认识,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第一,对“小康”、“小康生活”、“小康社会”等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推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了解不全面、不深入。研究(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22.5%)对以上主题及其相关内容比较了解,大部分(70.8 %)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少数学生(6.7%)则不知所云。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小组讨论中,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涉及的小康生活,是与党和政府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相割裂的。也就是说,仅就小康生活谈论问题,没有大局和全局观念,缺乏理论层面的辩证思维,与普通百姓街头巷尾谈自己的“小康生活”没多大区别。
第二,对“小康生活”标准的理解,比较片面。虽然,当代大学生谈及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传统或一般观念上确是一定社会中社会成员“小康生活”主要指标,但我们要建成的小康,是全面的。仅从小康生活指标体系来看,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还包括恩格尔系数、生态指标、幸福指数,和谐程度等软指标。然而,在我们研究调查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在谈论自己的小康生活时,对其标准的理解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重物质层面,轻精神层面。将近80%的学生认为,小康生活就是票子、房子、车子,吃、穿、住、用等。如,被调查的对象学生A认为:理想的小康生活就是,票子+房子+车子;学生B认为:小康生活就是,吃穿不愁,能经常下馆子改善生活,穿衣服不要让人觉得差。二是重自己个人、小家的享受,轻整体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被调查的不少学生(72.6%),首先考虑,或只考虑自己、父母、亲戚圈内的人。如学生A认为,“小康生活”就是:养得起父母岳父母养得起老婆(如果有),能经常看到亲戚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好还能有五万剩余人民币。
第三,对个人小康生活目标的实现,在国家与社会层面能否提供充分条件的问题上缺少信心。一方面,不少学生在谈自己心中的小康生活时,存在个人主义
理论课调查报告
和实用主义的倾向;但另一方面,在谈论整个社会和国家能否为其提供实现条件时,却又表现出没有信心,甚至持怀疑态度。这也反映了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矛盾心理,既想获取更多,却又不肯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研究(调查)发现,66.37%的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百倍,坚信其会在2020年变成现实,而有 12.96%的学生对其缺乏必要的信心,甚至 20.67%的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能否预期建成抱怀疑态度。
持怀疑态度的学生认为,现实的社会,官场贪污腐败情况严重,职场由于竞争压力增大愈发勾心斗角,名利场潜规则早已澄明并使人不寒而栗,哪怕是在最纯净的校园中,各种不正常的人和事也到处存在。
(三)对策思考
第一,加强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宣传力度。研究(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由于不关心时事而对“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内容了解甚少。因而,我们建议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教育,并把这一宣传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与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活动联系起来。
第二,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发挥思政理论课的宣传教育主渠道作用。本项研究(调查)主题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其实在中学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早已涉及,并且不少被调查的对象在大学期期间已修或在修的相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有主题的相关内容。这说明我们的中学政治教育教学,尤其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和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形式和方法及其实际效果,已受到学生们的质疑。相关数据显示,红色社团、网络媒介、校园文化等因素,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大众化的主要载体。而现在我们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并未普遍采用这些有效的方式。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式必须改革,采取当代大学生容易接触,乐于参与的形式进行。
第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生活的局限性,当代大学生对这一研究主题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并没有多少直观的、感性上的了解。因而,高校应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志愿者行动”,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更好地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并有限的参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
理论课调查报告
五、收获与体会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又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些什么呢?
1.基本举措
(一) 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充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自身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与其实质内涵相结合,努力践行。
(二)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进一步提高个人党性修养,提升个人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只有加入中国工人先锋队——共产党才能成为构建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三)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四)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五)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
(六) 积极参加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2.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要将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智慧之中,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视科学发展和民族进步为己任,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加国家整体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也必将更加幸福美好。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又一有力证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小康社会(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