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这种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颠倒或错位的语文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教学一篇课文,如果教师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往往会引来批评或指责,而教师在本体性教学内容方面究竟教了什么,学生会了什么,学生在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反而变得无关紧要。为何很多教师上的语文课会缺少“语文味”,为何不少语文课会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究其原因,盖出于此。
当下语文课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课程中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并且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然后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来组织语文课教学。
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我们的语文
小学语文课例分析报告
课时间也非常有限,更应该提高效率。而不能每天忙忙碌碌地在给其他科目打工。把好端端的一节语文课上成们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音乐课、美术课或者是科学课。
吴教授告诉我们,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每篇课文都需要落实,比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朗读等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教学的“保底工程”。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吴教授将这些新授内容称为“发展性”教学内容。如果语文课上教师想教的发展性教学内容过多、过散,解读文本时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肯舍弃,什么都想教,那么结果只能是每个知识点教学都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有教会。吴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因为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学一篇课文除去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之外,所剩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发展性”教学内容必须集中,明确。 我应该怎样夯实我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呢?我自问。
首先,转变思想认识。语文教学不能再这样不顾实际的“解读文本”。语言教学,要理解,要积累,更要运用!
小学语文课例分析报告
其次,重视语言积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经典的语句,优美的语句,意味深长的语句有时含蓄,有时模糊,有时意会却不能言传,那么就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日积月累,在阅读、生活中不断完善阅读体会。我们成人不也是在生活中某个特定的情境中,对掌握的知识有“顿悟”,“豁然开朗”之感吗?,为什么要牵强孩子去生涩地体会某一词,某一句呢?
再者,创造表达机会。利用阅读材料中的有机链接点,训练学生的表达。“训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进行反复的语言实践,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训”,强调教师的指导,“练”,强调学生的反复练习。因此,我们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坚持学生自主练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避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现象,坚持以点带面,关注全体的原则,避免训练蜻蜓点水走过场。吴忠豪教授的提醒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语言训练的实效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大部分语文老师已经非常注重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但是如何找准语言训练点,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是我们如今最需要去研究的。一堂课只有40分钟,如何高效地落实语言训练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懂得取舍,围绕一个训练点精心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实实在在,但也要注意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共鸣和感悟。
设计了有效的语言训练点后,如何在课堂中去更好地落实,以达到设计的目的,也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层次不同,感悟能力也不同,面对同一个语言训练点,学生的反馈肯定也是不同
小学语文课例分析报告
的。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浅薄一点,会狭隘一点,但是来自真实的心灵对话,因此会比教师的“灌输”和“牵引”来得有效。
感谢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向我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另一面,鲜活、丰富,激起了我无穷的探究欲望,我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小学语文课例分析报告d 文档 (2)(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