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术教育可直接为各国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如果过早实现专业化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的教育水平下降,使其缺乏坚实基础,既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又缺乏适应工种变化的能力,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以,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在普通中学加强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一些就业准备,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
原因:由于科学水平的飞跃进步,一方面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已经不是理想的“知识型”劳动力,已无法胜任现代科技的要求;另一方面,没有一批高科技人才不断开辟的科学研究领域,经济发展要走在世界的前列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变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层次增多 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科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四、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2年 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
1904年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考试,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
1922年 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特点:①旧中国学制带有鲜明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特点②即照抄帝国主义的学制,又保
留了封建教育制度的残余③即标榜要实施义务教育,又奉行愚民政策,把广大
劳动人民排斥于学校之外 ④即高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吸收“声光化电”,
又轻视生产技术教育.
2.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① 学制优越性的表现:1.明确地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是为了工农服务的方针。 2.
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3.
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的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
灵活性。
② 新学制的内容(P144):1.幼儿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不含终身教育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体系中的地位(1985年开始)
(它具有强制性质)
地位作用: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 课程的概念
1.
指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有狭义广义之分。
2、 课程与教材、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上所有内容
3、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及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的制约。
二、 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论:
1、:德国赫尔巴特
① 主张:课程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
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② 特点:A、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B、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C、强调军连的价值
③ 评价: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是好的。但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
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其不足之处。
2、:
① 主张: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认为教育
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所以他们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叫做“活动课程”
② 特点:A、重视儿童兴趣与需要;B、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C、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③ 评价:活动课程论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在促进儿童积极
学习上有好的一面;但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和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
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当前,现代化的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等。更日益地显
露了这种理论的缺点)
(二)、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
1、
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
曲解了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
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
三、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改革总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质问题。)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四、 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三种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视听教材,均属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它们前后左右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新要统一的完整的整体。
一、教学计划
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⑵基本组成部分:
1.学科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应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纳入教学计划,P163含学科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学习《教育学》期末考试必考题(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