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包孕和博大,启迪着沈从文对世事人生作更深切的谛视,而这种关照也注定了他要在孤独与痛苦中郁郁而行。握紧了爱的承诺,也就背负起苦难的行囊。仿佛,是一种宿命。
唯心已如水,奈何?
河是流动的光阴,流动的历史,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本历史书除了告诉我们些另一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却是
一条河。”历史时空的风云变幻往往掩盖了真正书写历史的苍生,我们只看到风云,却看不到背后的天空。而一条河却使沈从文真实地体味到了历史的底蕴,那永远是一个奔流不息的过程,它“粘合着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挟带着人世的挣扎与浮沉,浩浩汤汤,一去不返。
社会地理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梅契尼柯夫曾经指出:水不仅仅是自然界中活动的因素,而且是历史的动力。水是刺激文化发展,刺激文化从江河系统地区向内海沿岸并从内海向大洋过渡的力量。
水同样也刺激着沈从文沿着河的脉络走出大山,走进都市,并凭借着一个“乡下人”的热忱与执拗,用文字构筑起一个特异的世界——湘西。
那是儿子对母亲河的回报。 写在沈从文旧居
心披着一袭风尘,我从灯火辉煌的凤凰古城文化广场,走进从昏暗的灯光中淌下的月辉里,来瞻仰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旧居。
朦胧的夜色中,那青青封火砖有些模糊了,那斑驳木门有些模糊了,那繁体“沈从文旧居”几个字有些模糊了,那门上一把铁锁有些模糊了。只因陪家人多游玩了一会儿沱江,竟错过了沈从文旧居的开放时间。也罢,岁月深处的历史,如这夜色朦胧;远去的大师的背影,如这夜色朦胧。就让这一片朦胧美丽在我心中吧。
与沱江两岸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商铺相比,沈从文故居的灯光是暗了一点,人是少了一点。不过,辉煌的灯火灼疼了月光,鼎沸的人声多了喧嚣。而沈从文旧居前,有淡淡的月光洒下来,有浓浓的宁静漫开来。多好!有了这些,还需要什么呢?
两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士照相后匆匆离开。只剩我一人了。我情不自禁,又走近了大门。我知道,在大门的那边,是一片烟云,是一泓梦幻;人去楼空,那里什么都没有。然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抬起手,轻轻敲响了那扇大门。
“咚、咚、咚。”
那扇大门发出了轻轻的回声。声音很厚实。那是逝去岁月的声音么? 沈从文只有二十岁就去了北京,那是一九二三年。他在外漂泊了六十五年,心身俱疲,一九八八想回故居看看,却再也走不进老屋,而在沱江岸畔的听涛山卧地长眠了。二00七年初夏的敲门声,他永远也听不见。
在沈从文长眠的宝地,有一花刚岩石碑,上铭十六字竭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此刻,我坐在沈从文的旧居前,悟着这十六字,忽然想起“翠翠”来。
在今天的下午,我恍惚看见“翠翠”从《边城》中走了出来,款款行至沱江岸边,和我不期而遇。她带着满是银饰的帽子,穿着色泽亮丽、同样缀满银饰的苗服。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望着来往的游客。我痴情地邀她合影。她灿烂地一笑,说要收费。那一刹那间我醒过神来,哦,她不是翠翠。比她清纯的翠翠仍在《边城》里,独自守在渡口,静静地等候着心上人傩送归来。
为了爱情,翠翠始终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人生选择,要以对歌的形式表达爱情,一切由男女自己做主。
多么纯朴而美丽的翠翠。我原以为她只是先生的一个幻影。今天,我才明白翠翠真实地存在。是的,呼吸着葱绿山林滤过的空气,踏进古色古香的小城,站在木纹鲜活的吊脚楼上望下去,只见沱江水泛着初夏的阳光,缕缕潋滟光波直抵心灵,就像恋人的湿吻一样让人迷醉。天天生活在这里,月月生活在这里,年年
生活在这里,性情怎能不像沱江水一样清纯?这山这水这吊脚楼,难道不能孕育出翠翠?
翠翠是湘西人美德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美德的化身。
我原来只是把《边城》作一个爱情故事来欣赏。今天,当我来到湘西凤凰,当我来到沈从文旧居,当我“照我思索”时,我忽如醍醐灌顶,多少年来,因了我的浅薄,我是怎样误读了先生?《边城》哪里是一个爱情故事?分明是先生憎恨爱情与物质交换,而借翠翠这个人物对信守人的美德进行歌颂与弘扬!
我想起了《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我们的祖宗在歌唱爱情的美德。他们从我们民族的生活中发现美德,又把她提升后加以讴歌弘扬,引领我们民族不在物欲中迷失了自己。沈从文先生也是这样,以自己的良知,塑造富有湘西特色的翠翠,至今仍照亮我们的灵魂。
是的,一个民族有美的东西,也有丑的东西。很多时候,人们会一叶障目,不知美为何物,丑为何物。那就需要圣人先知来点亮美德的灯,照着人们前行的路。
一个民族的美德,是靠一代代人口授笔传而得以彰显和传承的。芸芸众生,来去勿勿,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将成为昨日黄花,长久留在人间的惟有美德。美德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美德,那一个民族就失去了灵魂,就会被人类唾弃。
从《边城》中翠翠的纯美爱情,想到当今时代权力与金钱对爱情的践踏,我忽然有点悲哀了。那些二奶、那些卖肉的小姐,为什么就不能像翠翠一样去生活? 在沈从文旧居不远的一家小书店,《边城》摆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告别沈从文故居从那里路过,我情不自禁放慢了脚步,向伫立在<边城>里的翠翠注目.....
感受沈从文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沈从文之墓志铭
不得不承认,沈从文的文字有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般的充斥了我的心灵,他们又一次无可救药的征服了我的全部世界。
脚下的沅江在缓缓的流淌,耳边响起了苗族少女天籁般的歌声,当指尖在湘西的每一页上轻轻的抚摩之后,优美而灵动的画卷在沈从文的笔下慢慢的揭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眼前这个神秘而又古老的湘西忽然变的那样的活泼生动起来。与其说是湘西的钟灵毓秀创造了沈从文的那座伟大的“希腊神庙”,还不如说是沈从文的睿智和机敏让世人发现了湘西她那粗犷的无比诱惑的而又温柔多情的魅力。
沈从文像一首美丽的诗歌,湘西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里有龙珠的感伤,这里有潇潇的忧郁,这里亦有少女翠翠初恋的羞涩和对于爱的憧憬;沈从文亦像一弯浅浅的河滩,湘西那些关于爱情的故事都在这个河滩里酝酿流传,这里有边城那条淌着母女两代人爱恨的河流,这里有吊脚楼上那个多情的水手怀中那个同样多情的女人;沈从文又如一部历史,湘西曾经沧海桑田的变换都承载着世事太多的艰辛,这里有军阀的霸气,这里有土匪的残暴,这里亦有反抗暴力的苗族英雄的壮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高考作文素材——沈从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