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的类型
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1)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侧)。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
(3)功能: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识别(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 2.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
? 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含少量DNA。
3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
? 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
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 ? 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 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 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
透吸水。
? 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小结:
★ 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4.细胞核
(1)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
(2)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3)核仁: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核糖体中的RNA来自核仁。 (4)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5)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5.生物膜系统: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的结构体系。在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方面,生物系统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6.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只有保持以上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方式 被动运输 简单 扩散 易化 扩散 主动 运输 浓度 高→低 高→低 载体 × √ 能量 × × 举例 意义 O2、CO2、水、乙醇、只能从高到低被动地吸甘油、脂肪酸 收或排出物质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各种离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 一般从低到高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低→高 √ √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质。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
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
4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
壁分离复原”。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 ATP和酶
一、ATP
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 ..
生命活动的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
2、结构:
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构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简式: A-P~P~P
(A :腺嘌呤核苷; T :3; P:磷酸基团;
~ :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酶
ATP ADP+Pi+能量 注:
(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二、酶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
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特性: 催化性、高效性、特异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的影响。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 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糖类中的
氢也来自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江苏小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