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三年级地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自然地理部分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9-2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总星系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

太阳系

地月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地球的特殊性:(P8)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 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直接提供光和热

间接提供煤炭、石油(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地转偏向力: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内三圈: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17 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 【地壳】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海拔越高,厚度大。

【地幔】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上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1

2.外三圈:

【大气圈】

组成:干洁空气(N—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CO2—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O3—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

分层: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水圈】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

地壳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

,引起断层,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

2

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褶皱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

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如东非大裂谷;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流水侵蚀——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沉积——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 风力侵蚀——风蚀地貌:风蚀蘑菇

沉积——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冰川 侵蚀——冰蚀地貌:冰蚀谷地、峡湾(挪威、北美五大湖)、角峰、冰斗 3.大气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热力环流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示意图: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风向和等压线呈夹角 示意图:

3.大气环流:

①三圈环流:

移动规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移动)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

④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 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 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 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高三年级地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自然地理部分在线全文阅读。

高三年级地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自然地理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gaokaogaozhong/124987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