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总星系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
太阳系
地月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地球的特殊性:(P8)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 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直接提供光和热
间接提供煤炭、石油(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地转偏向力: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内三圈: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17 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 【地壳】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海拔越高,厚度大。
【地幔】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上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1
2.外三圈:
【大气圈】
组成:干洁空气(N—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CO2—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O3—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
分层: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水圈】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
地壳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
,引起断层,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
2
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褶皱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
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如东非大裂谷;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流水侵蚀——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沉积——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 风力侵蚀——风蚀地貌:风蚀蘑菇
沉积——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冰川 侵蚀——冰蚀地貌:冰蚀谷地、峡湾(挪威、北美五大湖)、角峰、冰斗 3.大气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热力环流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示意图: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风向和等压线呈夹角 示意图:
3.大气环流:
①三圈环流:
移动规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移动)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
④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 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 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 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高三年级地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自然地理部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