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差异和合性。“和”作为多样性的统一,是以异质对立要素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和谐,和谐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存在的,也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发展的。“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就是“和”与“同”的本质区别。以此为特点的思维方式,就要求我们把差异性、对立性、斗争性、冲突性作为和谐的被扬弃了的内生要素来看待,并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和谐,在和谐中把握对立,而不是理想主义地把和谐看成一种无差别和无矛盾的境界。
第三,主辅序级性。任何一个事物,就其内部的阴阳对立面来说,必然呈现出“乾阳为主、坤阴为辅”的等差层级状态,这是事物有序和谐的结构特征。相反,事物内在对立面或诸要素的平面状态,是与事物的和谐发展相背离的。宇宙间任何事物的发展在其内部总是逐步分化出有序的层级结构,这既是事物和谐性状的表征,也是事物和谐演进的条件。和谐在本质上就是这种等级层次的有序性和流动性,它和混乱无序以及绝对均同是相对立的。基于这种特点的思维方式,就必然把“序级”性看做是事物和谐的常态,并用这样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和评判是非。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只有在健全的法制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基础上确立起一个合理的等差序级结构,才能使整个社会保持真正的和谐和稳定。
第四,生生平衡性。和谐不是和而不动,也不是动而不和,“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不和不生”(《管子·内业》)。和谐既是一种“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动态过程中的平衡状态,封闭僵死或阴阳失衡都是与和谐相对立的。根据事物和合体的这种基本特征,和谐思维方式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平衡的本质内涵以及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法,把平衡看做是生生不息的相对平衡,并善于在不平衡中把握平衡,在动态的相对平衡中促进事物的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和谐社会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