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传统犹如血脉,应该更新,但不可以割断。党的十六大在论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时,强调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真是切中要害,振聋发聩。十六大后,党中央颁布实施了全民道德教育纲要,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加强。此项工作,关乎民族未来,绝非权宜之计,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坚定了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但价值体系的重建,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信仰,包括从宇宙观到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基本概念,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与其他要素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以及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社会各种思想文化实行有效的整合、凝聚和引导。信仰及其价值观是人的精神支柱。我们曾经把理想与现实、信仰和政策混为一谈,犯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毛病。我们党纠正了错误,把迈向远大目标的脚步放在了现实的土地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鼓舞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坚定了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应该看到,科学的理想、信仰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普遍确立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内心有正确价值观的支撑,远处有科学的理想之光的照耀,现实生活才变得有意义。人需要现实的鼓舞,同时又执著于终极关怀,这就是文化的使命。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伟大工程正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如何把理想与现实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抓好以科学信仰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其中,包括科学信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信仰与现实的互动,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结合;包括科学信仰如何与大众的人生及常人、常理、常情相融合,真正成为多数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等等,均需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要特别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素质的提高、科学信仰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文化过程,需要立足现实,面向长远,坚持不懈,方能奏效。
(二)
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形态,它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人民展示了光明幸福的现实前景,也为实现最高理想指明了现实的途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方向是以明确的目标为前提的。没有目标,无所谓方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这两个目标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文化的社会目标和育人目标科学地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广泛地展开,深入地推进。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和人身心的和谐,一直是人类的憧憬。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由于阶级、历史的局限,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愿望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梦想。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对抗作了最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从而建立起人类社会进步趋势的充分信念。马恩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3)在线全文阅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