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时,有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尽管什么是社会主义,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给一个权威而准确的说法,“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还是我们的理论性报刊杂志使用率最高的词。
其实关于“老社会主义”,在中国改革、苏东遽变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就基本已经死亡了,仍然还坚守的就只剩下了三两个无足轻重的小国家了。当然,在俄罗斯和中国国内还有一部分人留恋着。如今的政府也宽容多了,在俄罗斯他们可以穿上老式服装,上街游行,表达怀旧的政治理念;在中国,比如据说是仍然坚持原有的社会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河南临颖县南街村,政府不但允许存在,而且还大加鼓励和支持,使之成为了河南旅游一景。我更建议各地方政府划出一些地方(首先要争得当地居民同意,最好是志同道合者,政府别用财政的钱去支持),让有此情结的人,特别是那些专家学者去搞实验。以色列有“吉布提”,日本有“天理教”,据说都是按照所谓的共产主义方式去生存的,还都生活得不错。我想,中国再有几个南街村,特别是学者型的“南街村”肯定也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媒体最喜欢的用词,我也时髦一回。我们有香港、澳门、台湾在实验资本主义,有几个“南街村”实验共产主义有什么不好?社会就应该多样化。我们不是批评美国搞单极化吗?无论世界或国家,单极化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没有了对比和选择。
老的社会主义的那一页历史掀过去了,我们又能给后来的社会主义注入哪些新内容呢?我们知道,从前对老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一个经典的概括: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在中国的渐进式的改革中,首先被否定掉的就是计划经济,接着按劳分配也不提了,因为经济主体完全多元化了,还能按劳分配呀?,于是就只剩下了公有制。
目前看来,新社会主义能够从老社会主义那里继承下来的就只剩下了公有制。但公有制也在被改造,尽管很勉强,很无奈,最后还是不断被私有制经济不断挤兑,目前大约还剩下百分之四十左右。这百分之四十也还因为垄断、腐败和效率低下,正面对着国人的指责,所以用公有制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显然也已经名实难副了。
与公有制相联系的还有后来被邓小平屡屡强调的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共同富裕等。但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所有社会的共同愿望,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独特的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强国力的优越条件,还有待于日后的实践来检验。
关于共同富裕,这里想多说几句。其实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谈话,他还设定了一个前提——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先富,要富裕到什么程度时才开始“带动”后富,也就是说这个富裕“度”划分在什么地方。比如我是先富起来的人,我应该在我富裕到什么程度再来帮助别人呢?是当我拥有一百万时,还是拥有一千万?,抑或是一个亿?;再有,用什么方法带动“后富”?是散财施舍?是共产平均?还是让后者为前者打工?最后,这个“共同富裕”的“共同”,是大家都一样的富裕,还是有差别的富裕?若是有差别,这个差别应该控制在多大的范围?这些问题,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切回答得出来。这到不是低估了国人的智慧,而是国人在较真这些问题时低估了邓小平的智慧。
在我们过去的思维中,公有制是与共同富裕紧密相联系的。那时认为,只有生产资料为全体人所公有,人剥削人才能成为不可能,社会就实现了共同富裕。但三十年实践的结果是,生产资料公有了,却获得了共同贫穷,并且日甚一日。没有办法,才来改革。不管说一千道一万,改革其实只有一个字的精髓,就是恢复、引进“私”(经济学意义上的)字。大凡与个人利益即与“私”相联系的事,就立刻具有了动力,成功与效率也就有了,社会财富就像地下的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转瞬之间中国人就富裕起来了。但不是共同富裕,而是产生了贫富分化。那些心系公有制的人就开始怀疑改革,幻想着回到他们从前的那个社会主义去。其实问题不在于以“私”为核心的改革,而在于我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私,什么是公,以及私与公的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和谐社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征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