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同关注农村困难群体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1.采取多种形式,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按照“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灾区受灾群众实施救助。落实救灾资金分级负担,救灾工作分级负责制,层层落实好救灾资金;制定灾民生活安排预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保障救灾物资及时足额发放,以保证灾民的基本生活;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劳动力的转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口支援帮富的力度;把帮助困难群众安排好生产生活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作为代表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狠抓落实,有效地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2.探素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农村深入细致地开展农村特困家庭摸底排查,分清农村困难群体的类别及致贫的原因,并结合当地政府财力的实际,设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困难群众给予补助。
3.进一步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农村五保户是农村最困难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把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充分保障五保户的生活。但在农村五保户的数量呈增长的趋势,这就要求一方面通过制度的形式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五保供养标准,以保证他们生活质量不倒退。
4.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农村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救助。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支出成为农村家庭的一项重大开支。有的家庭甚至因供学而造成贫困,有的甚至负债累累。有的农村家庭的孩子面临着失学的危险。各级党委、政府也十分关心农村贫困家庭中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无力支付学费,无法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问题。通过全社会的援助,多渠道筹措资金,深入开展对农村贫困学生的教育援助,减轻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得起学。
5.强化储粮会管理,发挥互助互济的作用。
近几年,在农村逐步建立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储粮会,乡镇储粮会在群众受灾后起到了互助互济的作用。为使储粮会更好的发挥作用,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借粮款的程序和手续;加大检查的,使储粮会这一群众互助互济的合作组织更加运转有序、安全、有效。
6.实施大病救助,积极开展特困户危房搬迁、改造工作。
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后,部分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得病后,由于无钱看病,能拖就拖,加重了困难群众生活的贫困程度,许多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脱贫的难度加大。这也是造成农村一大部分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实施大病救助、开展农村医疗合作保险,是农村解决就医难的一条有效途径。要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使千家万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提高农村贫困群众医治大病的能力。
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造特重灾民危房,对居住在山体滑坡地段、河道口、地基塌陷区的灾区困难群众进行搬迁。加大对贫困群众危房改造的力度,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7.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社会捐助活动。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共同关注农村贫困群众。在做好捐赠活动的同时,完善社会捐助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服务网络,严格规范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发放制度。
总之,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不仅要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使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并且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工作来看,受灾群众和农村特困群众仍然是目前困难群体的主体,他们能否达到小康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社会捐助活动,加快建立农村救助体系;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开展教育援助;规范“五保”供养;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加强对口支援,结对帮扶工作。逐步建立和覆盖农村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网络,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和谐社会发动全社会力量 帮助困难群体(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