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请你概括材料中某领导讲话中的中心论点。
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称中心论点,也称主旨、中心意思。中心论点是通过所有材料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中心思想是一个判断句,以肯定陈述为主。
4、性质。模式为“简述事物特征”。
简述事物特征是对考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如果考生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它将陷入对于细节的拘泥中,无法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比如“概括我国当前艾滋病的表现特征”。要求考生说出几个最基本的、与其他事物特别是其他疾病发展的不同特征来。这种题看似比较烦难,实则依然不变,仍然适用我们前边讲过的“总述句+分述句”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5、状态。模式为“描述事物现状”。
对事物的现状的描述要抓住事物的当前特性。比如数量、质量、分布、结构、特点、影响等。它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用语言对其进行加工,然后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在答题时,考生要侧重于对事物现状的描述,但也不好完全拘泥于现状。要对过去和未来都要有简要的描述,但字数在篇幅中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轻重倒置。
6、联系。模式为“整理资料顺序”。
这是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机械排序的一个变化。但相比机械推理复杂,因为给定材料往往是比较繁复的,考生先要对给定材料进行概括,然后进行排序。它可能并不复杂,但应当比较费时。以前申论考试时间往往显得比较宽裕,但现在申论考试的难度正在增加,时间上便逐渐显得紧迫了。它对考生在短时间内理清事物发展思路的要求更高了。当然,这些资料的顺序相对来说是一环扣一环的,其形式或内容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需要的是考生有快速反应能力。
7、原因。模式为“分析现象原因”。
原因是事物出现结果的根源。在申论考试中,当前现状的的出现,必然是某些车素作用的结果。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现象的出现有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分析时,考生要按照“总括句+分述句”的模式,将事物的原因由主到次、由重到轻、由近到远、由先到后地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
8、背景。模式为“分析事件背景”。
对事物的背景分析,也就是分析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区别于具体现象产生的原因,它是要求分析某一事件出现时周围环境的状态。对此,考生要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科技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从省内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这样的顺序进行分析。它不要求考生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说明,而只是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材料知晓更广阔范围的状态。它能够避免考生视野狭窄,促进考生打开思路,从更广大范围来理解事物发生的原因,不致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9、影响。模式为“分析事件影响”。
分析事物影响,也就是对事件的冲击波产生的作用导致其他相关事物的变化进行预测。比如分析奥运经济对我国的影响,分析能源短缺对我国的影响。这种分析,要抓住事物之间联系的纽带,我们常说,牵着藤藤叶叶动,事物之间是有联系,如果有联系的事物的一方变化,它就可能引发其他事物发生相应变化。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讲,事物总是在一定系统中,而小系统中总是在大系统中,一个事物变化,它牵涉的是方方面面,影响的是各行各业。正如鱼网一样,某一个网点遭受到意外的动力或压力,其他网点将绷紧或放松。考生要能分析事件影响,需要根据材料理清此事件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预测其发展。当然,有些是材料里有的,有些是材料里没有的,考生要根据逻辑顺序全面考虑,而不能拘泥于材料,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申论范文公务员专家谈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