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请归结公文主题词。
主题词是为了便于计算机检索和使用公文而制定的。主题词,有时也称关键词。公文标注主题词,一般是2至5个,最后一个是公文文种,文种前的主题词按照从类别到类属的顺序排列。类别是指大类,类属是指小类,二者的外延是类别大,类属小,也即类别指涉的范围宽广,类属的指涉范围狭窄,类别包含类属,类属包含于类别。公文的主题词除文种按规定排在最后外,其他词语按指涉范围由大到小排列,主题词与主题词之间不按语法结构关系排列。
一份文件如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内容,先集中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如《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先标反映第一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经济管理",再标类属词"企业"、"破产";然后标反映第二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劳动",再标类属词"就业";最后标"通知"。
考查考生对主题词的归结,是考查考生从宏观到微观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考试方式。由于很多在校应届大学毕业生都没学过公文写作或应用写作,所以归结主题词这种方式是有利于照顾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考生的。公务员考试要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于那些到基层去、到边远地方去、到西部去工作过的考生是会从考试题的设置上予以照顾的。这种题一般的在校生似懂非懂的,结果经常是一败涂地。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考生来说,多数人都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很容易就在这题上超过一般考生。这种试题倾向性是与政策公平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考生予以适当照顾,从而起到宏观调控大学生就业去向的作用。
2、问题。模式为“概括主要问题”。
“概括主要问题”的变化主要有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指出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这种题是考测考生对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等不一致的地方。检测考生“依法治国”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它在考试给定材料中找不到凭据,只能找到事实。这样,考试就由考场内的检测延伸到考场外,特别在是每年下半年招考公务员时,倾向于多招考“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考生时,这种题型对于在校应届毕业生来说难度就相当大。所以,考生平时要注意多看报纸新闻、电视新闻。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深化,对考生的检测将更加趋向于全方位、深度化。
(2)指出下列做法中哪些与给定材料中的提法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这种题型比较简单,只是一个提法对照过程。中央、国家机关2006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第二题就是这种题型:“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这种事实上就是《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中定义判断的一个变化题型。这是个人主观观点寻找权威理论支持的题型。
(3)以给定材料的提法为准,以下说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请说明理由。
这种试题是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是很多是熟视无睹的、似是而非的提法拿来检测考生。这些提法看起来都是正确的,因为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操作的,很难找出其错谬之处。它要求考生认真理解给定材料中相关领导讲话精神,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两相对照。是一个客观事实寻求主观支持的题型。
3、观点。模式为“概括主要观点”。
对观点的概括,主要把握住通过所有材料要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偏好。对主要观点的概括可能出现的主要题型有
(1)请你概括给定材料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全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主要思想倾向,在记叙文中称中心思想,它的基本模式是(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申论范文公务员专家谈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