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行法律没有对执行人员行使权力予以有效地监督措施,致使一些司法不公、甚至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执行权作为审判权的一部分,是国家赋予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司法特权。我们知道,权力最终要由人来掌握,在司法实践中,执行人员不公正履行职权、滥用职权、有法不依、违法办案、吃拿卡要等腐败屡有发生。据报载,山东省某市一老汉通过诉讼程序追讨40万元欠款,官司虽打赢,但在申请执行后,历经七年时间,除了正常缴纳的执行费外,前后花了33万多元,却没有执行来一分钱。执行人员每次外出办案,都带上申请执行人,让其承担一些开销,最后,老汉绝望之余,想到自杀,幸被他人救下,有关责任人虽最终受到了行政处分,但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一片哗然,象这样的官司胜诉又有何实际意义?此类执行案件就突出反映出执行环节处于监督的“真空地带”,虽然执行难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但基于主观原因造成的执行难其社会影响更为恶劣,权力失于监控,往往容易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三、检察机关应对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依据
当前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实行民事监督(包括执行监督)必然会破坏审判独立,这一点观念是有相当的代表性,它严重阻碍了检察机关监督权的行使。尽管现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检察机关能对民事执行进行监督,但笔者认为检察机关的民事执行监督有其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必要。
(一)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同样是监督的对象。作为专门监督法律实施的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的权力,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需要有与之相适应法律监督制度的建设。法律的制定与修改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关系对法律调整的客观要求。在计划经济时代,法制建设停滞不前,法律监督形同虚设,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抗法、滥用权力等现象较为严重。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法制建设有了巨大进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治现代化的今天,强化监督是主流,立法、守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应高度统一,没有行之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就无法保障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试比较一下刑事检察监督的发展,就不难看出,在刑诉法修改之前,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立案监督也是一个空白点,侦查机关有案不立、徇私枉法现象非常严重,实践证明,修改后的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权后,其法律效果非常明显。尽管日前法律还没有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执行监督权,但随着社会监督,经济发展,对民事执行实行监督也是大势所趋。
(三)为遏制民事执行活动中的腐败现象,需要建立和加强检察监督。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导致腐败。作为审判权的一部分,执行权不可避免地具有权力的一般特性,它的行使需要监督与制约。尽管审判机关内部对执行监督作了一些规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执行人员对执行权的滥用、司法专横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单纯依靠内部的监督机制难以解决腐败现象。因为权力总是由具体的人或群体来掌握的,人既有社会属性的一同,也有自然属性的一同,社会纷繁复杂,人的品质良莠不齐。在失去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对一些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较为低下的执行人员,若完全依赖其个人的品质,靠教育手段来保证用好手中的权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唯有确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树立法律的威慑力,才能从源头保证对权力的正确行使。
(四)强化监督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在法制现代化的今天,强化监督是世界性的潮流”,随着我国加入WTO,司法体制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迫切需要对现行司法体制中的弊端进行改变,学习和借鉴国外一些民事执行监督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政司法论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