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政依法行政
民政部门是代表国家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部门,其工作性质是社会工作,本质是促进社会稳定,目标是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民政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如何,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会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切实增强各级民政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执法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民政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一)依法行政是民政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式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相互关联、辨证统一的整体,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审视我们所从事的民政工作,可以说,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民政工作的一条鲜明主线。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政工作较之于计划经济时代,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拓展,有些民政改革与发展方面的工作,与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是紧密相关的。但不管怎么说,民政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和社会性,为民施政是民政工作的固有内涵,所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论述民政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时,曾深刻地指出民政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老百姓群众解愁。今天我们民政工作的重点,仍然在社会保障上,也就是要把事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项民政工作精心做好。
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行政机关要依法行使行政权利,也就是从根本上保证行政机关执行人民的意志,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对我们民政部门来说,体现的更为直接和具体,因为民政工作的本质内涵就是为民施政,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真正在工作中把党的宗旨落到实处。所以说,坚持依法行政,既是我们各级民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经常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贯彻、体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依法行政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民政工作的必然要求
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这必然给我们民政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正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包括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大量农民也要涌向城市。社会结构的这一重大变化势必促进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而从政府和单位转移出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事物大量的要由社区来承接、由民政来承担。因为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所以说,现在的民政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政,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做作好事,而是要面向社会开展大服务、面向市场开展大协调、面向未来开展大探索,不断拓展民政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于民的有效实现途径。
民政工作的新变化、新发展,既预示着民政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已变的越来越重要,在政府的工作中所占的分量已越来越重,又意味着我们肩上的担子也已变得越来越重,探索和拓展性任务将越来越重。愈是如此,愈要求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因为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促改革,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促发展,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促稳定。
(三)依法行政是提高民政工作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要求,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利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要效率,二是要民主。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需要而且完全能够把效率和民主统一起来,这种统一的有效途径就是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正因为如此,行政管理一般都采用行政首长负责制,以便迅速决策和执行,但各项工作只有建立在制度化、法律化的基础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才能避免失误、减少矛盾,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效率。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和规范,在这个规范下,一切社会生活都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说,只有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各自为政、朝令夕改以及“人在政相似,人去政息”的现象发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政司法浅谈民政依法行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