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支柱产业少,城镇化水平低。支柱产业的培植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真正能够在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的产业却为数不多,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镇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有力,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分隔,流动不畅,农业人口居高不下,大批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市场意识不强,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造成我市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城乡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是多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现阶段存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市城乡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把农民限制在土地及农村范围内,不能向城市迁移,阻断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用工制度的松动,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但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的流动,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出台了一些限制进入的政策,农民务工经商要付出高出市民许多的附加成本。所以,现行的许多制度规定仍然存在着忽视农村、歧视农民的问题,以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这是构成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2、城市化严重滞后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大城市化水平高于70%,步入后城市化阶段。我市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先进地区比较有一定的差距。我市现在的经济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36.9%,城市人口的比重只有40.6%,比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市相当的城市大体相差7个百分点,滞后5年到10年。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带来并加剧了我市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首先,城镇发展缓慢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人均收入低,阻碍了农业劳动方式的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形成畸形就业结构,严重削弱了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三,形成城乡消费断层,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阻碍需求的有序扩大和升级。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脱节,GDP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农业中就业人口庞大的巨大反差,无疑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3、城乡改革不平衡促进了城乡差距的扩大。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农村制度供给滞后,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并取得明显效果,而农村的改革国家从宏观上重视不够,事关“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的改革都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新产生和积压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既侵害了农民的权益,又使城乡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一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滞后,民间金融发育受阻,造成金融组织结构单一,资金供给总量偏少,引起农民贷款难;二是土地征用制度落后,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充分体现,集体所有的土地既不能进入一级市场,也不能进入二级市场,造成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又失利;三是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造成财政补贴资金大量增加,农民的种粮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城乡二元制度改革进程迟缓,导致公共资源占有不公。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建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政司法建立体系 突出重点,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