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息和沟通。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是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和责任;业务部门对实现控制目标、落实政策、确保控制实施负主要责任;财务部门负责辅助完成公司的目标和检查内控程序的履行;与此同时,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应相互配合,不断地完善内控系统,并激励在内控方面做出成绩的人员。
5.监督。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这里所指的监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职业道德的约束,公司应成立由董事长、财务总监、首席法律顾问等组成的“职业道德遵行委员会”,负责调查违反行为准则的人员;其二是通过外部审计,检查和确认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其三是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各部门的财务、管理、效益进行审计;其四是加强集团对分部的监控和分部的内控状况。
三、我国建立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应结合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
从我国实践来看,内部控制体系已与企业经使过程紧密结合。但从特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备性、严谨性和缜密性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批漏,很多企业失败的实例都证明了这一点。当前的信息失真、巨额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辉煌一时的明星企业的倒闭,无不与内部控制体系失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部控制体系只是为达到特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完全保证的体系。因此,制定完善无缺的内部控制体系,无论从成本效益原则,还是从体系本身所特有的刚性,都是难以实现的。但如果能针对特定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大小、企业文化等因素而分别地进行,就可最大限度地研究某一特定类别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减少由内部控制框架落实到企业时而呈现的渐多不适应,才能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同时,内部控制体系不应制定得过于细致,这样不利于管理工作。各企业应根据自己内部控制的目标、战略和管理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管理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
另外,建立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等对企业文化、管理者素质、品行等的。
2、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渗透于公司治理结构之中。
1999年,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中给“公司治理”作了如下的描述:“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明确规定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诸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结构变化所致。在企业体系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作为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消亡的经济组织,以管理监控为己任的内部控制的目的必须要拓展到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上。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体系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最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体系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成为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COSO委员会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
能仅从会计入手,应着眼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制度的结合点上。应全面渗透到企业各个层次的组织管理制度,贯穿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始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从COSO报告看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