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财政应债能力来比较中外国债规模
1.债务依存度。指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就法律或制度的意义看,至今为止我国国债发行只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不能打赤字也无权发行地方公债的。这样,依靠国债满足财政支出需要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在我国目前的具体环境中,国债依存度这一经济指标对中央财政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作比较分析时,实际上是用中国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与西方的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来作对比。我国的债务依存度是非常之高的,1998年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高达71.12%,几乎高出日本、美国和英国的3~10倍。目前各发达国家的债务依存度一般在10~23%之间,日本政府即使在财政最困难时期,债务依存度最高的年份也不过是37.5%。显然,我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体格局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2/3要依赖发行国债来支撑,不仅与政府本身的性质不符,而且孕育着潜在的风险。
在对国债依存度作国际比较时也要注意其可比性。否则,无条件的比较将导致政策判断的偏差与操作的失误。下面两点尤其需要注意:第一,在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这个计算公式中,“中央财政支出”这一指标仅包括政府预算内支出,而在当前政府收支被严重扭曲的情况下,占相当大比重的政府收支游离于政府预算之外,而且中央预算在全部政府预算中的比重也偏低。因此,中央财政支出这一指标是被低估了,那么,计算出来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则被高估、被扭曲了。第二,我国财政预算编制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完全相同,比如债务利息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但尚未编列在预算支出中,使账面上的中央财政支出小一块。这就意味着,当前针对国债依存度进行横向对比时,应作相应的调整。所以,不能简单地根据中央债务依存度严重偏高得出要立即压缩国债规模的结论。但不管这个指标怎么被高估,中央债务依存度偏高则是不争的事实。应引起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
2.偿债率。是指一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关于这一指标,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是8~10%。美、英、法、日等国家的偿债率均在10%以内。中国在1994年前,由于国债发行规模不大,国家财政收入用于债务支出不多,偿债率较低,如1990年不过是6.5%。但从1994年起,国债的发行规模剧增,由此导致债务支出总额迅速上升,国债偿债率从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7年的21.1%和1998年的22.4%,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
二、几点基本结论
1.西方国家国债依存度较低,国债负担率较高,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年度国债规模发行绝对量较大,但与其年度巨额财政收入相比,相对量显得较小。例如,美国1993年财政收入高达11535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财政收入只有4398亿元人民币。若按现行汇率计算,相当于我国财政收入的22倍。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历史比较长,因此国债发行时间也早,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发行中长期(10~20年)的国债为主体品种,因而历年累计额较大,比较起来,其国债负担率自然比较高。
2.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具体分析发达国家多年来保持较高国债水平的条件,如这些发达国家有较为发达成熟的证券市场、规范的法律制度,有科学高效的发行方式和合理的政府债务持有者结构及期限结构等,而这些基础性条件我们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创造这些基础性条件还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我国居民大量储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替代社会保障功能,所以,仅依据我国的国债负担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及居民储蓄率较高这些指标来判断我国国债规模的走势是不全面的。
3.从上面判断国债规模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很难简单地说中国国债规模是大了还是有较大的回旋空间。中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重负的矛盾之中。中国的国债形势有宽松的一面,也有严峻的一面。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既要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对经济运行的反周期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避免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因政府债务问题而陷入信用危机和财政危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关于国债的国际规模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