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构建生成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会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缺乏思考性。而在生成性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具体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同一则教案在不同的课堂上会生成不同的局面,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不再注重预设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看是否在课堂教育中及时生成目标,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中要进行互动与交流,并且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构建课堂,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构建与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学目标设置完成之后,要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最终实现更深层次的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个性化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阅读不能离开教材,也不能脱离学生参与。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阅读教学之中想象力非常重要,对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另外,要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各项化阅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思,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主动进行课文研究。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阅读一遍课文,将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出来,借助字典自己完成识字任务。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在感悟上引导学生实现阅读教学的深层性。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研究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应用方法,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策略,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够培养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严苏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6,(45):43.
[2]杨琳辉.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思考[J].新课程(上),2016,(09):103.
[3]陈香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探究与实践[J].课外语文,2017,(18):97.
[4]王晓彩.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知音励志,2016,(20):217.
[5]杨彩萍,杨彩虹.探究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7,(02):18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