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浙北地区气候环境特点介绍了出口甘蓝的主要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苗期栽培、大田栽培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为该地区甘蓝生产达到出口要求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口型甘蓝;栽培技术;浙北地区
浙江省是全国蔬菜主产省和出口大省,出口创汇在全国名列前茅。而浙北蔬菜出口在品种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在全省蔬菜产业起着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了全省蔬菜生产的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近几年浙北地区出口秋冬甘蓝生产发展迅速,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和欧洲。甘蓝品质优良,商品率高,农药残留符合进口国的要求。甘蓝的生长季节就浙北地区而言,主要在秋冬季节。秋冬季栽培的特点是生长期温度由高至低,结球期处于一个比较适宜的温度环境,不仅采收时间可以延长,而且产品质量也相对要好。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浙北地区主要选用美貌二号、七草2个日本品种。①美貌二号:为早熟品种,可春播、夏播,植株呈半开张形,外叶紧抱,适宜密植,长势旺盛,肥力要求高,结球大,高扁圆球,球面浓绿,直至球底部着色均匀,内叶淡绿,味甜品质佳;特抗软腐病和黑腐病,裂球迟,田间保持期长,极易栽培,适合出口,一般在12月底前采收;②七草:晚熟品种,为夏播冬收的专用品种,比一般越冬品种更耐寒,在低温下也不易发生软腐病,肥大性好,吃肥重,产量高,高扁圆球,芯极短,外叶浓绿,球内部呈鲜黄色,口味佳,裂球迟,田间保持期长,适合出口,最迟可在开春后采收。
2苗期栽培技术
2.1播种期
美貌二号的播种期为7月20日至8月5日,七草的播种期为8月1—20日。
2.2秧田准备
机械作业前,一定要清除田间杂草、杂物、前茬残物。整地后施入底肥,一般施进口复合肥450 kg/hm2,最后1次旋耕时施入。播种前视土壤酌情浇足底水,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则需用洒水桶浇足底水,方可播种。
2.3播种
以1 hm2秧田计划移栽15 hm2大田,则秧田播种量一般为4 500~5 625 g/hm2。开槽点播,槽距8~10 cm,槽深0.5~1.0 cm,然后1穴点播1粒,穴距6~8 cm。播种后,用细泥或砻糠覆盖种子,厚0.5 cm左右。铺盖完毕,必须马上铺盖遮阳网(双层),以保水分。
2.4秧田管理
出苗至60%~70%时,应及时揭起遮阳网利用拱棚遮阳,直至2叶1心,方可拆除。注意苗肥的使用,在2叶1心时施尿素75 kg/hm2。施苗肥应视天气、土壤水分而定,一般选择阴天或雨前进行,均匀撒施,防止烧苗。
3大田栽培管理技术
3.1大田准备
一般耕翻、旋打后施优质有机肥22.5~30.0 t/hm2、进口复合肥450 kg/hm2和碳铵750 kg/hm2,再次旋打、平整后开沟。畦宽170 cm(包沟),沟宽25 cm,沟深25 cm,腰沟宽20 m、深30~35 cm,四沟配套。 3.2种植密度
一般1畦3行,美貌二号为4.5万~4.8万株/hm2,株距36~38 cm;七草为4.2万株/hm2,株距42 cm。
3.3移栽
一定要带土移栽,土壤湿度不够时需灌沟抗旱,2 d后方可移栽。
3.4肥水管理
松土、中耕、培土、除草1~2次[1]。定植1周后,追施提苗肥,用37.5 kg/hm2尿素对水浇施,促其发棵。莲座期封畦后,每15~20 d追肥1次,每次施尿素150~300 kg/hm2,追肥持续到结球中期,约2~3次。追肥原则为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除定植时立即浇搭根水外,2周内要求保持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2周后,要保持土壤湿润。结球期大量浇水,一般5 d左右沟灌水1次,以促进叶球膨大。叶球基本成形后,逐渐减小浇水次数。
3.5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蚜虫。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软腐病、菌核病。秋冬季栽培甘蓝,以治虫为主,防病为辅。
3.5.1防治方法。①软腐病。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务必将药液喷洒到植株基部、底部的叶柄及叶片上。②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2]。③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用5%阿维菌素乳油8 000倍液、10%除尽悬浮剂1 500倍液、24%美满悬浮剂3 000倍液、1%甲胺基阿维菌素2 500倍液等交替使用。④小菜蛾。用5%抑太保乳油1 500倍液、2.5%菜喜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交替使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浙北地区出口型甘蓝栽培技术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