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长牡蛎养殖的主要技术环节,总结了其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对于指导海水贝类养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长牡蛎;养殖技术;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AbstractThe main technical aspects ofCrassostrea gigas culture were introduced,important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were summarized,which we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value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rine aquaculture.
Key wordscrassostrea gigas;aquaculture technique;common problems ;solutions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等特点,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品种[1]。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日本引入长牡蛎,现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2]。我国牡蛎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都在逐年增加,而长牡蛎的产量已经占到牡蛎总产量的1/3[3]。
1长牡蛎养殖技术
1.1苗种采集
长牡蛎苗种采集分为人工育苗和半人工采苗2种,是我国牡蛎苗种来源的重要途径。人工育苗首先需要选出形态良好、体质健康的2~3龄亲贝,亲贝采用浮动网箱或笼式吊养。亲贝的精卵排放可采取自然排放、诱导排放或解剖排放等方式。受精卵在室内水泥池孵化后进行幼虫培育,当眼点幼虫达到40%以上时,便可投放固着基进行采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首先应根据当地海区地形、底质、盐度、潮流、水深等选择采苗场地。应尽量选择地势平坦、砂泥底质、靠近河口、潮流通畅等潮间带至10m水深处为采苗场。另外各海区长牡蛎产卵时间不尽相同,一般在5~8月,采苗时间一般为1~2个月。选定采苗场后即可投放采苗器进行采苗。采苗器可由石头、柱子、贝壳、胶胎及水泥制品构成。采苗方式也可分为垒石采苗、深水投石采苗、插竹采苗、桥式采苗、立石采苗、筏式采苗及滩涂播养等,根据不同的采苗形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养成管理方式。
1.2成体养殖方式
长牡蛎养殖方式分筏架式、延绳式、滩涂播养式、棚架式、固定式等多种,最为常见的为筏架式和滩涂播养式。筏架式养殖应选在潮流畅通、水温不超过30℃的海区。该法采苗多用贝壳作采苗器。贝壳用绳串联,一般绳长2~4m,每个贝壳上附着10~20个贝苗。单体牡蛎可采用网笼式吊养。该种养殖方式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并可以进行贝藻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贝类摄食时间长、生长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滩涂播养式,即不用任何固着基,直接将牡蛎苗播养在滩涂上。牡蛎苗一般来自人工育苗培育的单体或是采苗器上剥离的单体,按照一定密度进行播撒。该养殖方式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充分利用滩涂。另外,牡蛎还可以与虾类等进行混养,这种养殖方式利用了2种养殖物种的食性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充分利用水体条件,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每年9月至翌年4月为长牡蛎的主要增肉期,在这段时间内将长牡蛎转移到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水流畅通的海湾上段或接近河口的地方进行育肥,比平常的养殖环境更有利于长牡蛎软体部分生长和性腺发育,从而获得较高的出肉率[4,5]。长牡蛎一般养至20~40个月进行收获,收获季节一般在3~5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长牡蛎养殖技术及常见问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