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网络营销中信息不完全的问题也放大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些不法商人借此在网络销售中进行欺诈。大多数消费者反映,通过网络所购之物大多达不到心理预期,存在着以次充好的现象,有31.1% 用户认为在网络购物环节中,商品/服务质量方面需要进行改善。
(三) 信息的可靠性问题
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网络营销借助互联网为载体其成本在信息传播中是成本最低廉的。由于成本低廉,同时互联网系统又是开放式的系统,任何个人都可以发布各种廉价的信息,这使得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大幅度的下降。
首先是虚假信息的泛滥。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这使得获取信息很容易,但是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却很困难。消费者在获得大量信息后还要花费大量得时间、精力去分辨信息的真伪。因此在网络交易行为中,通常消费者都是先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然后在逐一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进行核实。这种模式降低了网络销售的效率,也使很多人因为觉得麻烦而放弃网络购物。其次是网络上存在大量失效的信息。大量失效信息的存在也降低了消费者对网络信息的利用效率。(四) 信息过载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互联网络的兴起带来信息量的高速膨胀,因此也造成人们在处理信息能力上的瓶颈,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过载”。信息过载问题反映在网络营销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制造的各种信息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只是沧海一粟,企业发布的各种信息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其次,企业要面对消费者各种各样的信息反馈,这些信息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为此企业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来应对这些信息。再次,消费者同样要面对各种各样有用无用的信息。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五) 信息安全问题
网上支付是网络交易中重要的方式,也是网络交易支付方式中最简便和有效率的一种支付方式。但是,据CNNIC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仍然有34.7%的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选择货到付款的付款方式。其原因就是对网络支付是否安全、可靠持怀疑态度。
网络交易最理想的交易模式是采用网上选购、银行支付、物流配送的模式。但在网络的营销和交易过程中企业和消费者双方为了完成交易都需要向对方提供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个人银行账户信息、个人财务信息、商品订购信息、商家的商品价格、销售信息等。在互联网环境中这些私有信息很容易被交易双方外的第三方获得。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信息很可能被人无限制的加工利用,最终导致对个人隐私侵犯或个人利益的侵害。
近年来利益互联网络收集个人信息,导致个人经济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加剧了消费者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担忧。
三、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 加快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
针对网络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防止,更要从法律上面进行建设。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和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我国目前在网络营销和交易上的立法还较薄弱,法律的不完善是制约我国网络营销的一大瓶颈。因此应尽快完善立法,建立有序的网络市场。
加强信息安全的立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打击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窃取企业和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非法牟利的行为。完善经济合同法,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易行为,避免消费欺诈的发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保护个人和企业的信息权益和无形的资产,规范网络信息收集、加工、发布行为,以消除网络营销中虚假、泛滥、冗余的信息。
(二) 建立信息可靠性级别
针对网络营销中存在大量虚假和失效信息的现象,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可靠性级别的认定和审查的制度。规范企业和个人信息的发布行为,用以增强消费者对网络信息的信心。对能够发布真实、有效信息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肯定,以提高企业信息发布和维护的质量。组织行业协会,定期发布网上商家信息发布的可靠程度情况,就好像酒店的星级评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消费者对不可靠信息的担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计算机基于信息的网络营销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