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间金融活跃
与正式金融在藏区县域裹足不前甚至缩减机构形成对比的是,各种形式的非正式金融在藏区经久不衰,尤其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正式金融式微,民间金融占据了借贷市场大部分份额。
藏区民间金融有较长的历史,并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从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来看,藏区非正式金融可分成四类:私人借贷(含亲友资金互助)、寺院借贷、非金融组织借贷(含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小额贷款项目)和商业信用。这些金融安排都具有严密的规则,因而运作基本良好。
以商户之间的私人借贷为例。此种借贷不同于农牧户间生活互助,而类似于投资。通常发生在熟人朋友之间,一般为口头协议,且不规定利息和期限。但有的要求有抵押物,如金戒指等贵重珍宝。一个商业周期下来,借款人赚了钱就会给贷款人多还一些作为利息,利息部分可能还包含实物。借贷灵活,利率低廉,清算也灵活。符合藏区人朴实爽快的性格,因而受到广泛青睐。
寺院借贷也是藏区具有特色的非正式金融安排。寺院会根据借款用途和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而规定不同的利率,如果是生病急需借款,利率会很低,而如果是经商,利率将达到年利20%-30%,高于农信社等正规金融利率。寺院借贷一般需要写借条,但不要抵押物。借款人都会按期或提前偿还,而不会拖欠或赖账,主要出于对宗教的虔诚。
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广泛存在,对缓解藏区农牧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二、中国藏区金融体系的不足藏区金融体系的这些特点固然有其制约因素,但我们不可忽视这种不足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危害。
(一)机构主体不足,影响金融创新能力和效率
缺乏竞争的市场会造成垄断和低效,从而丧失了改进效率和创新产品的动力。尽管藏区现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但地域上过于集中,业务上大致互补,没有形成竞争态势。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服务集中于中心城市。在广大的农牧区仅有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在服务“三农”。邮储银行重在吸存,农信社或西藏的农业银行才经办农牧户的贷款,缺少竞争和压力,可能孳生一些网点机构的惰性,缺少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改进服务的动力。中心城市的大银行、大保险公司更多关注“重点建设项目”。在小微企业贷款和支农贷款、农牧保险方面则是为完成上级的硬指标。虽然这样也激发了金融机构的创新精神,开拓出银企信息沟通的渠道,但这毕竟是被动的,需要政府的补助和命令才能继续下去。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使金融机构主动改进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去满足金融需求。
(二)机构数量不足,降低金融行业的服务效果
金融机构分布不均、数量不足,使金融服务出现空白,将削弱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让一些群众无法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当老乡驱车几十里去县城或乡镇取款或贷款时,宏伟的“重点工程”形象也会在百姓眼中大打折扣。利用现代交通、通讯设备设立流动金融服务点和自动服务区是减少成本、增加效益的好办法,还应大力推广。同时,借用金融需求普及先进电子设备的使用和信用理念,有助于开阔群众眼界,提高文化素质。
(三)服务品种少,不利于藏区的经济发展
在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上,有两种学说,一是需求追随说,一种是供给领先说。前者认为经济发展产生金融需求,金融组织追随经济发展而应对需求的变化;后者则强调金融组织的金融服务应先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引导经济增长。帕特里克(Patrick)认为:两种模式适应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2]当前藏区的发展应属于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理应由金融主动供给,发挥金融的引领和刺激作用。然而,藏区经济却长期受中央财政的扶持,一直无法“断奶”,金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先适当地让金融超前于当前的经济需求,再让金融推着经济朝前走。“超前”的表现之一就是丰富的金融服务种类和金融创新产品。
(四)金融配套服务欠缺,金融业风险大
现代金融具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主体,依靠完善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征信系统、抵押担保体系、保险服务、清算体系,拆借市场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执行等都是金融业务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藏区金融配套服务很不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面临的风险大,成本高,故按照理性选择原则扎堆优质客户,缺乏给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五)民间金融活跃,暴露正规金融缺陷
民间金融是正规金融的镜子。一般来说,正规金融的利率低,借款人应该选择正规金融。比如,西藏农业银行给县域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是108%,而民间的融资利率为9-11%,大大高于正规金融融资成本。但民间金融仍然存在,说明了可能存在以下情况:一是部分融资主体被正规金融拒之门外,享受不到正规金融的优惠服务;二是正规金融服务的中间费用太高、流程过多,以致于借款人宁愿找利率更高的民间金融,也不愿意在寻求正规金融上花费时间和费用。根据调查,以上两种情况均存在。原因有:一是金融服务宣传不到位,借款人对正规金融机构存在误解,没有尝试现代的金融服务,直接转向了更加熟悉的民间金融。二是一些地区金融生态恶劣,信用状况差,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高,造成借款人的交易费用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三是一些金融需求金额大、时间急,如果借款人没有事先办理贷款证或信用额度,或者信用社或银行头寸不够,按照程序就无法及时得到银行或农信社贷款。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借款人风险过高,不符合正规金融的条件,不属于正规金融的服务对象。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正规金融服务的缺位或不足,应该且能够改善。金融部门应时刻关注民间金融的规模和利率,把它当做自己运行的镜子。如果民间金融保持稳定或规模降低,则反映了正规金融服务尚好。如果民间金融规模膨胀,利率飙升,则存在隐患。特别要警惕将正规金融融到的资金用于民间放贷,这样不仅让国家的利率优惠政策没能落到实处,而且暴露了正规金融的运行和监管问题。三、藏区金融体系发展的建议由于藏区地理环境和文化的特殊性,藏区的金融发展既要考虑自身的效率,又要重视普惠性,还要考虑其金融经济的初始条件以及地理、文化、经济的约束条件。因而,藏区的金融体系发展应该有一条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发挥藏区金融功能,为经济社会服务为出发点,笔者对中国藏区金融制度发展的建议如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中国藏区金融体系发展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