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标签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是同一时间起步,仅以亚太地区来说,日本、韩国、台湾、泰国等国家或地区均是在2009年就已完成从碳标准、碳认证以及碳足迹标签的实施工作。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碳标签各项工作的推进相当迟缓,直到今天只完成了韩国碳标签的第一步,也就是只推出了碳减排标签。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碳标签问题上存在两种思维,一是充分认识到碳标签对于引发低碳消费乃至整个产业链的低碳革命的作用;二是也十分忧虑碳足迹标签的实施会加速碳壁垒的形成,也就是说,碳标签的实施,使得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有了国际比较,中国产品所标注的碳排放量若大的话,添加这类数值的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上进行销售,会因欧美消费者的低碳选择而被排斥在购买意愿之外,确实会给中国带来不必要的出口市场份额损失,也会便利于发达国家单边向我国产品征收碳关税。就目前中国推出的碳标签而言,则是这两种思维的折中,也就是既采用碳标签,也规避其真实碳排放数值的披露,然而,这种碳标签对于低碳消费的引领作用,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消费者普遍对于此类标签缺乏认识,并没有引起如能效标签那样的消费者关注。碳标签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一些市场自发型低碳措施效用的发挥,如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产品碳标签上的碳足迹信息缺失,使得消费者无法对自身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足迹进行准确估计,这些消费者进入碳交易市场去进行碳中和的意愿就很低,继而也无法带动企业进行自愿碳交易,自愿碳交易市场在中国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
三、碳足迹标签发展的正确认识
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目前还只是一个可能的发展趋势,在ISO 14067没有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之前,以及在碳中和标签降低碳关税壁垒性的情况下,碳足迹标签对我国来讲应该是进一步调和碳标签低碳革命性与碳壁垒性的发展方向。
(一) 碳足迹标签给予外贸企业发展新机遇
目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是优质低价,在这种贸易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的外贸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恶性竞争,各个外贸企业拼价格使得很多出口业务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一些外贸单子仅以出口退税来维持盈利。欧美市场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使得低碳成为其选择消费品除价格与质量之外的又一尺度,国外标注碳足迹标签的产品市场价格可以更高,也更受消费者欢迎。如果我国企业重视欧美消费市场的这一变化,积极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加贴碳足迹标签,就可以摆脱在欧美市场上低价销售的厄运,赢得国外低碳消费市场的更多份额。既使我国的产品目前达不到低碳排放的标准,仅从一些公司加贴碳中和标签就能赢得欧美市场的事例来看,如广州万信达科技制品有限公司近年来海外展会上其碳中和标签成为该企业最为亮眼的标志,如果企业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改善生产过程中较多碳排放环节的同时,通过碳标签来赢得环保美誉和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认可,就能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碳标签已被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外贸企业视为寻求低碳机会的最佳方式。既使中国国内不推出碳足迹标签,碳足迹标签以及碳中和标签也会在外贸企业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二)规避碳足迹标签阻挡不住碳壁垒的实施
在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尚未发布,而碳标签还处于自愿实施的阶段,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强制性碳技术标准来达到相同的目的。2007年8月,欧盟颁布的《制定耗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框架指令》(简称EuP指令)率先对产品耗能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的环保进行强制性约束,进入欧洲市场的几乎所有耗能产品(除车辆以外)都必须加贴CE(Conformity With European Demand, 符合欧洲要求)标志。2009年10月,欧盟又公布了《所有能耗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nergy-related Products,2009/125/EC,简称ErP指令),耗能产品范围从直接扩展到间接,相应地我国受该指令限制的出口产品也从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到高新技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为了不失去原有的欧洲市场份额,只能积极配合客户要求,加贴符合规定的标签,如2011年华中第一起自愿碳交易缘起于湖北金利源(集团)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与德国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要求所用面料必须符合欧盟生态环保标准,而当时的金利源公司产品暂时达不到该标准,形势所迫其采用碳中和的方式来化解难题,之后又委托联合国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碳盘查,获得服装“低碳”证明,也就是碳中和标签,从而使得产品能够顺利进入欧盟市场。可以看出,碳壁垒的实施只是因为碳足迹标签的存在而更为直接,即使没有出口国的碳标签制度,也不阻碍发达国家对外构筑碳壁垒。我国规避碳标签的做法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意味着对外的成本损失更大,为加贴碳足迹标签或者碳中和标签,目前外贸企业在缺少国家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需要自己去寻求国际认证机构的帮助。
(三)碳足迹标签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新思路
碳足迹认证标签还未被强制实施阶段,碳足迹标签对我国低碳消费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要远远大于碳壁垒的负面作用。目前,各国使用的碳足迹测量标准不一以及碳标签的种类繁多,为碳标签的国际比较设置了障碍,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多样性来缓解碳标签的壁垒性。而这种标示有碳排放数值的标签加贴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上,辅之以低碳消费以及碳中和的宣传,必然会引发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消费者可以更为便利地计算自身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量,激发其低碳消费和进行碳中和的热情,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产业链低碳革新,较之与目前自上而下的低碳发展思路而言,碳标签涉及消费者,也就是涉及企业关心的市场问题,而不是来自于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命令,必然会激发企业低碳发展的动力,使得企业自发低碳发展转型变得更为顺利,而我国的自愿碳排放市场也会因主动购买碳减排额的消费者和企业增多而重新焕发生机。这一切如果在碳足迹认证标签被强制实施阶段来临之前实现的话,即使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要求加贴碳标签,加贴碳标签的我国产品也会因为有了低碳竞争力而不再是碳壁垒。
四、我国碳足迹标签发展的策略选择
基于对碳足迹标签的新认识,在国外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之前,只要我国能够在碳足迹标签发展上策略有方,必然能够达到国内低碳发展与跨越国际碳壁垒的双重效果。
(一)加快推出碳足迹标签
ISO14067的即将发布对我国碳足迹标签的推进工作有影响,因为标准改变意味着一切工作又需要重新再来,不如等待标准出台后再推进碳足迹和碳标签的相关工作。但是,需要明确的是,ISO 14067的推出本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如果该标准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发布,这一等待的时间成本就非常高,因为国际社会留给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2020年之后中国的碳减排国际压力会很大。即使ISO 14067能够及时推出,各国对此进行调整、发达国家调整后国家标准之间的互认以及这些标准用于强制性碳标签都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完全可以在发展中观望ISO 14067在各国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国际压力的强度来协调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中国应对碳标签国际发展趋势的策略选择(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