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一个大众所熟知的事实是,在衡量不同国家经济规模对比时,使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天壤之别。如使用汇率计算,2011年全球GDP为70.3万亿美元,而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世界GDP总量达到90.647万亿美元;用汇率法计算,当年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全球GDP总量中的占比仅为32%,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该比例上升到48%;用汇率法计算,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46,中国GDP仅为7.3万亿美元,只有美国经济总量的43%,同时占世界的比重仅为10.4%。由此不难发现,如同汇率法一样,购买力平价法也无法真实反映一国的经济规模,其最终统计结果就不能信以为真。
昨日代价
36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加速赶超,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GDP画出了一段令世界所有国家望其项背的劲升曲线。普通民众为自己能够创造出举世增长奇迹而欢呼雀跃,自上而下的决策者为手中日渐变大的GDP魔方而心花怒放。不错,正是有了GDP的增长,我们才有了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才有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才有了傲视全球的高速铁路,才有了星罗棋布的高速公路,才有了壮大军威的民族航母,才有了国际舞台上中国话语权的日渐提升。然而,无论是国人自己,还是他国民众,都能十分清楚地了看到中国GDP一路放量之中留下来的道道沉重与辛酸的印辙。
维系国内GDP持续年高速增长的重大力量之一就是制造业的产能扩张,扩张的结果尽管使中国赢得了全球制造业产值20%的比重,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在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中国制造业依然处于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一个在国际市场卖价为10美元的芭比娃娃,我们真正能够拿到手的只有不到1美元,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承受了国外资本近乎赤裸裸的盘剥。重要的是,久而久之的扩张形成了产能过剩的沉疴顽疾,以致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比全球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据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目前的24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还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是,制造业的强劲扩张引致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扭曲与畸形。虽然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6.1%,但在欧美国家动辄70%以上的占比面前依然是小巫见大巫。受此影响,中国大量劳动力滞留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占比还不到发达国家同样比重的一半。
依靠投资特别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是过往当局刺激GDP的政策法门,这种“凯恩斯模式”尽管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高歌猛进,但也形成了对民间资本的强大“挤出效应”,私人企业承接社会就业的力量受到压抑和削弱。更重要的在于,每一个政府投资项目都隐含着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由于可以支配的财政资源向政府部门集中,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那些掌握财力分配话语权的政府官员通过权力交易实现了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结果自然非常残酷: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模式酿就了腐败丛生的重要温床,轻松得到政府惠顾的垄断国有企业成为了贪腐的“重灾区”。
令人扼腕长叹的是,在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已成惯性的前提下,消费刺激经济的动能与价值被大大压抑,经济的内生良性增长力量十分匮乏。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拉动GDP增长45%,但到1992年下降至42%,而目前只有35%,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而且与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结果的背后是,至少在过往10年中,每当中央政府试图淡化投资或者出于扭转外需不足的目的而启动刺激消费的政策时,最终所能看到的效果屡屡都是那么的孱弱与式微。
作为拉动GDP的重要引擎,出口的力量将一款又一款的“中国制造”推向了全球各国,造就了中国第一大贸易国的生猛形象。然而,在我们收获到如今“成为负担”(李克强语)的4万亿外汇储备的同时,中国更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各个层面的贸易制裁,乃至连续10多年中国成为全球诸国反倾销的最主要靶心,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异常艰辛。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10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仅为13.03%,不仅远远低于同期世界一百大跨国公司27.36%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39.47%的水平。
显而易见,对GDP的崇拜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对投资的依赖症、出口的饥渴症以及消费的贫血症,而在这一系列病症背后的则是透支与破坏资源与环境的高危症。据中国农业部的统计报告,由于房地产投资的侵蚀和粗放型工业化的吞噬,中国耕地面积在过去12年中减少了1.25亿亩,同时据国家环保部对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至于弥散全国的雾霾,每七分钟发出一例癌症患者的报告,无不是在向一个盲目追求GDP的大国发出震耳欲聋的警报。
中国说“不”
如果是以往,诸如世界银行这类对中国“正面”的报告,中国政府会给予积极的点赞,至少会表示默许。然而,就在世行关于中国将成为GDP“世界第一”结论公布的次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面向中外媒体以“中国的主要数据不能充分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拒词展示了中国官方的姿态;紧接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齐刷刷地对世行报告进行解读性批判,如此声势在国内经济与舆论历史上十分少见。
对中国物价水平的低估,进而高估货币购买力是世界银行报告存在一个明显偏差。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平均价格各地并不一样,而世界银行的抽样很多价格指数如粮食、牛羊肉等在中国西部地区和农村进行,而事实上这些地区的物价要低于东部和大中城市;另一方面,最近10年中,人民币对外升值但同时对内贬值,中国国内物价持续上涨,若以美元来比较人民币显然会放大后者的购买力。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国内房价在最近10年中如打鸡血般亢奋,但世行采用的建筑品价格比较的方法是“投入法”,即用建筑投入品(如钢筋、水泥)价格推算建筑成品(房屋)的价格,但这一方法显然无法反映建筑品的“市场供求”,没有将房屋商品的“溢价”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会严重低估我国建筑品的价格。当一些主要的价格指标出现低估时,得出中国平价购买力高的结论就值得商榷。
实际上,GDP掺水无论是在中国官方还是普通百姓眼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资料显示,最近十年,地方加总GDP超过国家统计局的总数据已成常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二者相差3万亿元,达19.3%;2006年相差0.8万亿元,达3.84%;2007年相差1.2万亿元,达5.1%;2008年相差2.6万亿元,达8.8%; 2013年相差2万亿元,达10.8%。究竟谁真谁假,恐怕没有任何人能说的清楚。而面对这样一个虚幻不实的GDP,世行以此为参照最后得出的结论当然就得不到中国政府的支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一”的虚幻与尴尬(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