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红宝 淄博职业学院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出口加工食品说明书的英文翻译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误。食品外包装上的说明书因其具有传达信息和客户诉求的功能,如同“无声的售货员”,所以出口食品的说明书对提升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知名度及销售额十分重要。然而我国一些出口食品的英译说明书质量堪忧,翻译错误俯拾皆是,本文以一些食品英文说明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出口食品的语用失误原因,并提出了实用的翻译策略。
一、我国出口食品英文说明书的现状及特点
(一)对西方文化缺乏深度了解
食品说明书(food product information)主要包括产品名称、营养成分、食用方法、配料、净含量、贮存方法、保质期、生产日期等内容,其英译文本也常与汉语源文一同出现,一般出现在产品的外包装上。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在对出口食品的说明书进行翻译时,很多译者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造成了许多语用失误。以徐州狗肉为例,徐州沛县鼋汁狗肉久负盛名,其肉色泽鲜亮,醇香扑鼻,味美不腥,香味持久,被很多消费者竞相购买;但狗作为宠物,在国外被看做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在国外进行产品推介时,译者如果一味地突出狗肉味美诱人的特点,就会引起国外消费者反感。在我国出口食品说明书的翻译中,类似因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而导致的失败案例层出不穷,例如:棉花糖常被直译为“cotton candy”,对于国外消费者来说常误认为是“棉花做的糖”,影响其购买;土特产金丝小枣,被译为“Gold Silk Small Dates”,让国外消费者产生联想,误认为这种枣“长着蚕丝,形体小”,从而忽视产品香甜可口的特质。
(二)宣传语过于华丽,内容夸张
受汉语言文化的熏陶及影响,我国中文食品说明书在行文上往往用词华丽,辞藻丰富,修辞手法较多,内容空洞而夸张,显得冗余和累赘,加之译者对西方消费者语言习惯用语把握不到位,常导致语用翻译达不到说明书对外宣传的效果。例如,对某竹笋加工制品宣传“翠绿、鲜嫩、青脆、可口”翻译时很容易造成语义重复;对白酒加工的小吃制品宣传“它保持了酱香浓郁、典雅细致、回味悠长等特点,酒香沉馥优雅”;还有什么系名师制作、拳头产品等,堪称“美食之霸”等。这些让西方消费者难以相信其产品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其购买欲望。
(三)过于注重历史典故
中文食品说明书喜欢在历史典故上做文章,很多食品的英译文本由于不了解西方消费者的心理,而影响了目标顾客群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例如,某食品说明书介绍其创始人某某是“玉林支系第二十五代,属民族英雄……于同宗兄弟中排行第十六”。中国人强调家庭宗族关系,而西方文化强调自我,这样的介绍不会被西方消费者所看重。再如,一家企业在介绍其加工生产的元鱼产品时称:元鱼,也叫甲鱼,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在《招魂》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腑鳖炮羔,有拓浆些,酸鹄膊凫,煎鸿鸽些,露鸡懦端,厉而不爽些”,《招魂》这首诗句即使是中国消费者都很难理解,更别说西方消费者去如何理解这样的说明书。
(四)崇尚权威认证
中国消费者具有从众心理,崇尚权威,汉语食品说明书往往罗列很多所获奖项,加强对产品优势的渲染,从而达到促销目的;但西方消费者更愿意自己去判断和尝试,注重事实和数据描述。例如在徐州土特产明帝捆香蹄的英文介绍中,很多篇幅都着重于该产品获得的奖项,如: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Xu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江苏省优质产品(The high quality of Jiangsu Province),江苏产品万里行金奖(Jiangsu million in gold products),等等,这些荣誉奖项的罗列会使国外消费者感到不解,甚至误会。因此,在进行说明书的翻译时,不妨着重介绍出口食品的特色和优良工艺,不断拓展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二、我国出口加工食品英文说明书个案分析
案例一:桂圆,又称“龙眼”, 有补益心脾,益血安神之功效……译文:Longan is also called “eye of dragon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国文化里意义深远,代表了吉祥和风调雨顺。但龙(dragon)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特别凶残的动物,像只巨大的蜥蜴,它代表的是残暴、恐怖和邪恶,在神话和传说中往往充当反面角色,在西方语境中又有扩张、侵略、攻击性等含义。此例中译者忽视了中西文化差异,逐字翻译,让西方人感到困惑和反感,没有达到产品宣传说明的翻译目的。因此,若我国食品说明中涉及到“龙”、“凤”等蕴含着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时,应考虑译文在国外消费者心中的适宜性和可接受性。
案例二:宜生牌水泡饼
“水泡饼”是较常见的点心,形状圆而饱满,象是鱼吐出来的水泡,其口感松脆,具有营养价值。但西方消费者对水泡饼并不熟悉。然而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策略,将“水泡饼”采用“拼音+意思”的方法直接译为Shui Po Cakes,国外消费者看到cakes会知道产品的大概属性,但对于前面的拼音会产生疑惑,以为是要用水泡了吃的饼干。若改译为“Yi Sheng Cracker balls”,用国外消费者熟悉的产品种类代替效果更好。Cracker意指比较松脆的点心等,而balls在食品中则代表圆形食物,如丸子、汤圆等,这两个词在英语文化中都有直接对应的指代,易于被接受,符合其文化背景。
案例三:白象方便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译的策略,译为“White Elephant”,白象在亚洲文化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象征着 “长寿”、“幸福”、“尊贵”。我国消费者或泰国、印度、缅甸等东南亚消费者在认知上相似,但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文化中,白象则表示“大而无用,沉重而累赘的东西”,代表着“负担或财产亏损,如果不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将产品进行直译,不但没有将原文的美好含义表达出来,而且会让国外消费者产生厌恶感。但若根据汉语发音,改译为“Beshine”会更好,“be”和“shine”两个词各有含义,“be”可以是best的缩写,其意思为“最好的阳光”,给消费者温暖而积极向上的感觉。
案例四:绿源甘栗仁
说明书内容为“使用微波炉加热时,请开袋后倒入专用器皿”,译为“If desire,empty content into a special purpose container before heating in the microwave oven.”译文提示消费者在产品加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但却不符合消费者的语言、文化、心理等习惯,显得冗长繁琐,“If desire”是原文中不存在的信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在西方国家,微波炉有着“半个厨房”的美誉,一日三餐都可用微波炉解决,其普及率达到70%-80%,为了能让消费者安全使用,商家在产品的包装上会有相关提示,但文字非常简洁明了。因为对于顾客来说,他们习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译文也应该顺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若改译为“Microwave in exclusive container.”则更贴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我国出口加工食品英译说明书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