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奎(2004)运用协整方法,发现中国1978—2003年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张顺(2006)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中国1978—2000年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科技投入相应增长。 庞志强(2007)认为,目前应用增长速度方程计算科技进步增长率时,应以增加值作为产出量指标;应以全部劳动者投入的生产过程的有效劳动时间总量作为劳动者投入生产过程有效时间总量作为劳动投入的计算指标;对于资本投入量而言,可行的使用中的资本商品的存储量,一般以某年的固定资产净值加该年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值,作为资本总量投入。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提出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伴随着《规划》的提出,一些省市和部门计算贡献率的热情骤然升温,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发表文章,初步统计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南、湖北、山东、四川、陕西、河北、河南、江苏、江西、云南、浙江、甘肃、新疆、宁夏、辽宁、西藏等地。涉及行业有电力,农业、林业、教育、科研、电子、机电设备、医疗、海洋、渔业、水运、交通建筑、石油、测绘等。
近年来,中国主要学者和机构对TFP贡献率的测算结果: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可直接反应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它是相对指标,科技进步必须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及组织管理等因素结合起来。 根据测算,目前美国、日本平均科技贡献率现已达到 80%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为50%~60%,俄罗斯为30%~50%,而中国的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20%~40%。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最近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对23个发达国家1788—2001年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诸如纺织、钢铁、通讯、大众传播、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电力等行业的各项重大发明,首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并为发达国家首先采用,然后逐步向落后国家转移。而落后国家消化吸收新技术的速度和能力取决于以下几项因素:现有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状况、政府治理模式和经济开放程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雷斯科特的研究表明,中国工业化的发生之所以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吸纳可应用技术方面的制度性缺失。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才能驱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 [1][U.S.A]Solow.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1956,(2). [U.S.A]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4). [U.S.A]Charles.I.Jones .R&D 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8). 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史清琪,秦宝廷.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科学学研究,1994,(3). 李京文,龚飞鸿,等.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学研究,1996,(12). 周方.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 狄昂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规范化[J].中国科技论坛,1997,(3).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 [10]易纲,樊纲,等.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 [11]刘建峰.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3:1-4. [12]罗佳明,王卫红.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1953—2001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 [13]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49—2004[J].经济研究,2005,(6). [14]章刚勇.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15]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析[J].经济研究,2006,(8). [16]曹吉云.中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4). [17]庞智强.用增长速度方程测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7,(6). [18]江蕾,安慧霞,朱华.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际测度:1953—2005[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5). [19]裴旭东.中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商业时代,2008,(2). [20]周绍森,胡龙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试论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