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试论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2-08-2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此后,Lichtenberg (1992),Eaton和Kortum (1993)利用Summers-Heston的数据来研究R&D支出与各国的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关系,研究结论是:一个国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其R&D支出几乎可以解释50%的国际间生产力差异。   查尔斯·I.琼斯(Charles.I.Jones)1989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1993年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就职于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被誉为经济学界的一颗新星,1995年发表“R&D 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ugust 1995》,通过实证数据发现美国40多年来,虽然从事R&D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数量非常显着的增长,但全要素生产率却没有相应的变化,因此Jones改变了Romer(1990)关于技术的变化率正比从事R&D人数的的假定,认为技术的变化是由当前技术存量的幂函数和从事R&D的人数的幂函数的乘积,再乘以常数。因为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池子里的鱼越来越少”两种相反的效应存在,Jones称之为“半内生”增长模型,其主要特征:(1)收益递增是技术的非竞争性导致人均产出依赖于整个技术存量而不是人均存量,长期内,人均产出是R&D数量的增函数,而R&D数量是由总人口数度量的经济规模的增函数;(2)均衡时资源的分配并非最优,至少在缺少特定政策干预下是如此的,得出稳态时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方程的参数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参数。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现代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快得多,在人均产值的增长中,由资源投入量增加而带来的部分越来越小,有质量改进、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部分越来越大,但这种技术之提供一种潜在肯能性,而不是充分条件,先进的技术必须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市场需求、制度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因素的结合,才能构成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二、国内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的演进和实证研究进展   中国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国内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处于对国外经济增长模型的消化,吸收阶段。   史清琪1985年首先开展了度量中国技术进步的研究,写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书。谢千里、罗斯基,郑玉韵1988年发表《论国营工业生产率》,文中通过建立自1952—1985年固有工业投资品德价格指数,首次对度量资本存量的固定资产进行了评减,并剔除了投入的非生产性部分,使得用于计算的数据更加合理和一致。   1995年郑玉韵、张晓、张思奇发表《技术进步及其对生产率的贡献——沿海工业企业调查的初步分析》,文中在索洛余值法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则测算企业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并按不同城市、部门和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的分类进行了分析。1996年张国初发表《前沿生产函数、要素使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介绍了利用前沿生产函数把TFP的变化率进行分离的方法,其中包括一项技术效率的变化率。   1998年刘小玄、郑京海发表《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他们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分析了1985—1994年期间769家抽样国有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结果表明:在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生产率的增长的决定因素除了技术进步外,最主要的因素是产权、人力资本和市场竞争。1999年孔翔、万广华发表《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决定因素》,他们利用具有超越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算了1990—1994年建材、化工、机械、纺织四个行业技术变化率和TFP变化率,并且研究了奖金制度、区域、管理机制改革措施和时间等因素对技术效率水平的影响。同年徐士任通过对多个国家的R&D投资规模研究,得出了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时,R&D经费/GDP大致范围在0.7%~1.8%;在工业化第二阶段时,R&D经费/GDP大致范围1.5%~2.5%;在工业化第三阶段时,R&D经费/GDP大致范围2%~3%。   中国农业部从1982年开始组织研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对国家“六五”、“七五”、“ 八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和比较。江西财经大学刘建峰(2003)硕士毕业论文,对中国这一时期的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进行测算,起测算值结果19.7%、14.7%、33.7%。   1995年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等单位开展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对“八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实测和验证工作。于1997年下发《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通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45%,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75%,德国、法国、英国等达到90%,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它的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96%。梁俊芬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研究综述》。   黄凌云2002年在其博士论文《R&D技术溢出、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文指出:中国在R&D投入及活动的开展和国家重视程度等方面都尽力缩小和发达国家差距,但仍有差距,短期内还难以和发达国家相匹敌;通过博弈分析方法探讨中国R&D战略,中国在短期内以模仿为主,长期必须走自主创新的相结合的战略和相关政策;对比中、美、日三国经济结构和贸易模式,以及三国在国际贸易的位置。   袁汝华、孔德财2006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水利科技贡献率的测度》,2007年科技进步对水利贡献率达到42.72%。   范柏乃、江蕾、罗佳明(2004)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53—2002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科技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2)在1953-2002年期间,科技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6%,表明科技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其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赵喜仓、陈海波等(2005)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阿尔蒙模型),选择1991—2002间数据研究中国R&D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时滞效应,研究表明:中国R&D活动具有明显的趋利性,R&D资源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影响时滞为两年。   姜庆华、米传民(2006)以灰色相对关联度为工具,结合中国1998—2003年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科研活动人员数和GDP数据,实证分析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R&D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数与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关系,且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起着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试论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2)在线全文阅读。

试论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ngji/12189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