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新媒体对大学生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网络时代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快捷频繁,新媒体对各种价值观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每天从新媒体中接受着各种大量的信息,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目前在校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虽然已经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但他们对这些理论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各种思潮还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对中国社会的国情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网络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旗帜鲜明的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感
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切实探索讲课的新方式新方法,放弃灌输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
2. 深入研究“95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适合的教育方法,以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感
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理念速度快,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多元,以新媒体为重要的生活工具”,而且也存在着政治敏锐性低,政治辨别性弱等问题。对他们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避免说教和灌输,要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于智育教育,智育教育的过程是看学生知识掌握了没有,学生对所讲知识点懂不懂,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愿不愿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过程是价值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体价值观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意识。
3. 重视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冲击,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力
“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任务更加凸显。”现在的大学校园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学生利用这样的网络平台交流信息,手机中的各种信息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新媒体结合,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渠道的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将这一新载体更好地运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介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及时发布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
4.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有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理论实践社团活动等;校外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走出校门,亲眼看到社会的变化,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不知不觉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举办辩论会、演讲比赛、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等,围绕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在党团活动中,加强党员、团员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能起到一种带动辐射作用,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如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团课程培训,通过主题课程讲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实践社团中,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马恩著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著作,既是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自身教育的需要。在校外实践活动中,要建设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与大学生的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外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与各个二级学院、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相互合作的机制,如果单靠某一个部门很难形成合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宁夏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及教育路径思考(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