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教学“认识千以内的数”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后,教师出示习题:从3、0、6、8中任意选择三个数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你能找到哪些?
生1:我找出的有306、603、608、638……
师:如果确定百位上的数是3,你能找到哪些数呢?
生2:306、308、360、368、380、386。
生3:306、360、308、380、368、386。
师:这两位同学的列举有什么不同?
生4:生2是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上的数,生3是先选定两个数再交换这两个数的位置。
师:你们觉得哪种列举方式好一些?
生5:生2的方式好,因为我们不仅要有序地考虑十位,也要有序地考虑个位,这样才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本节课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生1的思维缺乏逻辑顺序,不动声色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归类思想的引导:分别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上的数。然后通过恰当地追问,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两种列举方式的优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追问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稍纵即逝的课程教学契机,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信息进行追问,将课堂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交流反馈长方体的棱数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在课堂上掀起了“涟漪”。
生1: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4×6不是应该等于24吗?
师:是啊,为什么一共只有12条棱呢?
生2:因为一个面有4条棱,6个面一共有24条棱。但是这条棱是上面和前面共同拥有的,而这条棱是上面和左面共同拥有的(吞吞吐吐)。
师:大家观察一下,棱与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3:我发现如果我们按照面的个数来统计棱的条数的话,每条棱都重复计算了一次。
生4:我还可以从一个顶点出发数,一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一共有8个顶点,3×8=24,但由于每一条棱都与两个顶点相连,所以还要再除以2。(显然,生4是在生3的启发下想出的又一个解题思路)
本节课中,当学生出现了数棱数的认知错误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想法继续追问。学生在矛盾中继续深入思考,很快发现简单相乘会有重复,然后自我否定原先看似合理的方法,重新探求到从每个顶点出发数棱数的方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追问——让数学教学走向高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