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使用”。第一要选择适当的科研成果。1.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术成果往往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是专家学者在文献阅读和社会调查基础上透过现象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提炼,因此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理论观点不是学生的认知层面可以完全理解和吸收。2.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学生群体具有青春激情的特性,他们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关注,喜欢追求新奇的变化和挑战”。【3】因此,紧扣社会热点和时代潮流的学术研究成果,如《解构少数民族曲艺的内在价值与及其商业化运作策略》(学术论文,刊发于《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的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学术论文,刊发于《新西部》2014年第30期)等往往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3.紧扣教师的研究专长。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当今高校所普遍倡导的理念,教师将个人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一方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教学资源可以提升课堂的特色和亮点,另一方面研究的思考和亲身的体悟更利于教师进行游刃有余的引导、旁征博引的论证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百色学院民俗学专任教师在引介科研成果时可以选择其近年来在“少数民族曲艺现代化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讲授;再如广西民族大学在引介科研成果时可以选择其近年来在“少数民族曲艺的‘跨境比较’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讲授,等等。
其二要启动有效的教学手段。1.开展课堂讨论。科研成果是特殊的教学资源,是教师额外增加的教材之外的授课内容,由于这一特殊的教学资源内容相对深奥,且没有学生人手一册的课本作引导,因此教师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而讨论环节的设置,则可以让学生以主导的角色介入学习,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引介《以就业为导向的“非遗”曲艺进课堂探究——以广西“非遗”项目曲艺为例》(学术论文,刊发于《广西教育》2014年第6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主题——“曲艺如何进课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及时进行点拨总结,与学生共同完成曲艺传承发展新模式和大学生就业新途径的探讨。2.重视活态资源。我们所引用的科研成果是以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为探讨对象的,内容主要涉及曲种音乐唱腔、曲艺表演艺术、曲目内容、曲艺艺人、曲艺舞台、曲艺机构及相关曲艺历史和习俗等,这些科研成果所论及的诸多人物原型和文化样本仍活跃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就为教师将活态资源引入课堂提供了现实条件,例如教师可以将研究成果中所涉及的曲艺艺人邀请至课堂,让其为学生们说唱经典曲目作品,等等。
教学手段:“创设”+“激活”
什么是“情景”?所谓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達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合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要他们被动学习,而应让他们主动学习,愉快的学习,情景教学的形象、直观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活课堂教学的气氛。因此,现在情景教学是为教师们所关注与青睐的教学手段。
“民俗,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是千百年传承而来的民族习性、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生活本身。”【5】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民俗学以民俗文化为学习研究对象,其课程内容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景教学对民俗学教学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作为高校民俗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创设情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可观+可闻+可感”三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资源。笔者认为,民俗学课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氛围。
其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数字化时代为民俗学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如在课堂上介绍壮族曲艺“唱天”的起源发展史时,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唱天是壮族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凭祥、防城各族自治县及中越边境壮族聚居地,是由十万大山南麓的峒中、板八、滩散、那良等地壮族偏人中的女巫祭天仪式发展而来。对于唱天的起源发展史,如果仅通过教师口述,学生是无法深入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先了解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早期的萌芽状态——在祭祀活动中,天娘进行说唱表演,她身着黑白长袍,头戴布制红莲花,手抱天琴,足摇银链。或坐着自弹自唱,或一人弹天琴伴奏一人演唱……;再欣赏到已转变为民间艺术的唱天的形式特点——其说唱脱离祭祀仪式,演唱者由天娘转变为普通老百姓,演唱地点由祭祀场所变成了广场和庭院,其内容亦脱离颂神、酬神、娱神的主题,转而反映壮族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思想理念和道德情操。这部分的内容,教师仅凭口述很难让学生了解这一曲种的起源发展脉络,但通过观赏视频,学生却可以深入地认识到这一个特色鲜明、民众喜闻乐见的壮族曲艺曲种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去领会唱天的音乐唱腔、思想内容、表演艺术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二,学生自行创设情境。此类创设情景的方法根据背景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即兴模拟,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现场模拟某一情景,这一类模拟由于带有临时性质,因此模拟的情景应考虑到可行性的问题,选择相对简单、容易操作的内容,例如讲授广西壮族曲艺与汉族曲艺的差异时,教师可以以其中的代表性曲种为例,指定学生演唱脍炙人口的曲目作品,让学生切身体会两个不同民族的曲艺的差异。另一种则是有所准备的模拟,即教师在课前指定相关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模拟某种情景。如在讲授京族曲艺唱哈时,就需要进行有所准备的模拟。唱哈有三种演绎形式:第一种为哈妹手拿两片竹板边唱边敲,哈哥弹琴伴奏,其他妹坐一边手敲竹梆和之,京语称为“敏果叠”。“敏果叠”至今仍保持着传统演唱方式,演唱地点仍固定在每个村的“哈亭”,唱者和伴奏的琴师,按规定站在三殿正中的献酒台前,面对上殿神位演唱;第二种是无伴奏的说唱一个传说或者故事,京语叫“亍醒”。“亍醒”传统的演唱方式已被打破,演唱时间不限于一年一度的哈节,演唱地点也不限于哈亭,每逢捕鱼淡季和农闲的时候,在打谷坪、树荫下、庭院里都可以演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亍醒”被搬上舞台,由原来单人无伴奏说唱发展为一男一女有伴奏说唱;第三种为无伴奏独唱,京语称为“吃趟”。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定部分学生为“演员”,根据不同的演绎形式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排练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结合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现场模拟表演,以此加深学生对唱哈艺术和京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广西少数民族曲艺资源在高校民俗学教学中的应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