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宗族历史规范下的傩规傩俗{2}
吴氏是傩班弟子的“主人”,傩班弟子是吴氏的“家人”。这种主仆关系本身就使傩班弟子随时都要受到吴氏的管制。更何况,傩神为吴氏神圣的祖先神,是率领吴氏实现祖先遗志的精神支柱,跳傩其实是作为“主人”的吴氏借用其“家人”的身体为实现祖先遗志而进行的象征性身体展演。这使得“主人”对“家人”的管理极为严格。石邮至今保留古老的头人制,头人维护着宗族的威严,掌管着傩班的主要事务。在头人制的严格管理下,衍生出许多相关傩规、傩俗。这些傩规、傩俗在宗族远大遗志的框架下,表现的都是对“礼”的规范。这正是吴氏宗族所需要的,礼制的规范让吴氏族人达到对祖先“让”的祖德的运用,懂得如何以最合法的韬光养晦方式来实现祖先遗志。“礼”的规范使吴氏族人在“法”的范围内实现着对“祖先遗志”的憧憬,所以说,石邮傩跳的都是礼。
(七)宗族意识下的傩事与艺人{3}
本章以纪实性语言描绘整个石邮傩的傩仪过程,有准备、起傩、跳傩、搜傩和圆傩。其仪式过程庄重中有嬉戏,娱乐中有神圣,神秘中不乏晦涩,肃穆中不失活泼,敬畏中不失正义,体现的是娱人娱神与庄重祭典相结合,祖先遗志与身体相交汇,尊崇祖德的礼让与多重角色的制衡相融合,显灵与惩戒相交替,向族人昭示着所应追求的生活真谛。傩驱鬼逐疫的功能在有神论的宗法社会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石邮傩在吴氏强烈的宗族意识下还有其引申义。其引申义为征战,起马与下马是出战和回朝的象征。
石邮傩的传承离不开傩班弟子的付出与努力,所以作者给傩班弟子做了生命史意义的口述史介绍。毫不夸张地说,跳傩是傩班弟子生命中辉煌的一页,它给吴氏族人在周而复始、枯燥单调的日常生活中予以企望。
(八)结语评述{1}
在最后的结语中,作者总结道:石邮傩是实现祖先遗志的身体展演。由于石邮傩的精彩,学界对于它的解读五花八门,而有些解读并未触及它的真正内涵,也就将石邮人“被他者”了。石邮傩的真正内涵是:吴氏宗族据守“地利”,维系“人和”,以待“天时”,去实现祖先遗志的象征性身体展演。
石邮傩众傩神经历了一个信仰神祇身份与吴氏祖先神身份相融合的过程,并以吴氏祖先神的身份成就了石邮傩为吴氏之宗族傩。由于吴氏祖先神本身就是大周江山之守护神,又具镇守江山的战神身份。这就使石邮傩神兼具吴氏祖先神、地方保护神和军傩中的战神三种身份。而吴氏年年用跳傩这种方式,将其祖德与祖先遗志潜移默化于每位吴氏子孙骨髓之中。所以,石邮跳傩是吴氏宗族借用其“家人”的身体在跳生活、跳期盼、跳信仰、跳吴氏宗族的宇宙观。
二、读后有感
(一)跳的都是礼
在作者的书写中,石邮傩与吴氏宗族的命运紧密联系。作者看似在写傩,实在写人。傩班须遵守的傩规傩俗除了保持神性外,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尤其体现在饮食方面,现以几则这方面的傩规傩俗为例。
其一,吃红蛋。新进班的弟子办头师酒和生了长命贵子的人家,要煮20个红蛋。按傩规,20个红蛋要回4个给新进弟子或主人家,傩班八弟子每人2个。办了头师酒表示他已入场,为傩班一份子,所以也把他自己的红蛋算上了。不敢多拿,煮了再多,规定每人2个就每人只能拿2个。傩班弟子每人两个是好事逢双,回敬新进弟子或主人家四个是四红四喜,一年四季红红火火之意。在作者的调查中,一户人家准备了60个红蛋,傩班弟子只拿自己这份,拒绝既得利益,保留底线,这尤其难得,这是傩班在给普通村民做榜样。其二,回傩饭。回傩饭“是答谢初一至十六日白天供过饭和点心人家的仪式”,{2}即象征性地送一碗饭和两小块猪肉给那些人家以表谢意。接受主人家的吃食一定要有回礼,这是为人处世中重要的一项,要懂得礼尚往来。纵观诸神信仰,百姓对神灵的供奉为多,少有神灵直接通过物质回馈百姓,此为石邮傩的独特之处。因为石邮傩除了地方保护神外,还是吴氏先祖。一般人家供奉过祖先的饭菜是可以给子孙分食的,意味着接受祖先的庇佑。其三,不吃可以长期保存的食物。如傩班弟子不能吃“过了油”鱼丸,因过了油,鱼丸留得住等。其四,不可以全部吃完或全部拿走东家的食物。其后这两点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资相对于匮乏的时期,既成全了东家对于“老爷”的心意,又成全了东家在世俗方面的面子,让东家达成虽力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愿望。
(二)精英建构的民间记忆
该著用了较大篇幅叙述石邮为江南吴氏之建都不二福地,并用“担起荷石寨,溜了鼓石脑”的神话进行了解释:荷石寨和鼓石脑为石邮两座最高最大的山,一旦担走了,周围其他小山丘也都会跟着走。如果是那样,石邮地形将变得非常开阔,就成了石邮人所说“本来是要把石邮作县城”的理想境地了。或虽说是“县城”,作者认为应是“国都”,只是石邮人不敢明说罢了。这个神话咋一听与愚公移山颇为相似,但却不尽相同。愚公移山鼓励人们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子子孙孙的努力下是可以变愿望为现实的。而石邮的神话,是一仙人欲担走二山,使石邮变得开阔,不成功后还生气,用扁担戳穿了山体。为什么吴氏一族没有效仿愚公的决心却将未来寄托在缥缈的神仙身上?这个仙人是吴氏祖先还是族人,亦或是其他相助之神?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此仙能力稍有不足。如果大胆猜测此神为吴氏先祖或是族人,为石邮今后的发展而有此行动,但是他却又表现为力有不逮,不得不放弃。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吴氏精英的诠释能力,所有的失败都能粉饰。由此可知,精英主导了民间记忆的构建。
(三)非常时期精英的责值
吴氏族谱载,其始祖为后稷,远祖为泰伯。泰伯乃周文王姬昌之大伯父,让贤于姬昌继承周王位。作者认为吴氏“让”的祖德自泰伯始,后又有季札即延陵季子、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让国不授,后又有长沙王吴芮的隐忍保家。“让”的祖德既体现祖先的智慧,又代表后世的决心,使其宗族以韬光养晦的方式时刻激励后世积极进取,以达到可以使自己“不让”的条件,“让”以“不让”为目标。可见“让”既是吴氏家风,卻也成为吴氏后人书写族谱的春秋笔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一部运用民俗学田野作业探究民间智慧的力作(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