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因地制宜”:慎待中国服务业发展(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由于物质产品的可移动性或可运输性,供给制约就不是本地需求。像耐克这样的产品被布局于中国的小城市里生产,然后被运往世界各地销售,包括他销(销往世界各地)和返销(销往投资国本国),当然也可以有一小部分的地销(生产地销售)。但是,大多数服务产品是不可移动的,它们便不能像物质产品那样被运往其他地区销售,更不能像“可贸易品”那样行销于全世界,它们只能在本地被消费。于是,由本地的城市规模形成的对服务的需求状况便制约了服务。如果说城镇化水平对服务业发展存在制约影响的话,对发达国家而言,主要是供给影响,即分散的农村对供给者没有规模经济,但农民本身并不穷。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需求的制约影响比对供给的影响更大,因为分散的农村居住着收入低下的农民。中国所有省份的农村服务消费总额占全部消费的比重远比城市低。而就服务消费的结构看,农村服务消费中的70%~80%为教育与医疗两项刚性消费,其余服务消费非常少。同样,两项刚性服务消费在城市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下。

更深入分析,我们要强调的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水平。中国的城市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都以行政区划所辖范围为衡量口径,而行政区划又往往由行政安排形成。比如,地区在不同行政区划内划拨,两市合并就扩大了城市规模与人口;一省的相当大部分划归某一城市,这个城市的规模与人口就一夜间爆涨,而划入部分其实大多为农村。我们要强调的是,城市建成区规模与人口。小城市以及城市名份虽大但建成区并不大的地区,并不具备发展服务业的充足的本地需求。

中国现有权威的城市规模衡量口径,划分了1000万人以上、500~1000万人、100~500万人、50~100万人、50万人以下等不同规模等级。但划分标准全部建立在行政区划所辖人口规模的口径下,并不区分城市即建成区与农村。而经济意义上真正的城市,其实关乎工业品的生产与物质产品的集散两者的密集度与规模,要求剔除农村;发展服务业意义上的城市,则进一步强调人口积聚、工业积聚,从而强调对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密度与规模。在中国,一个600万人口但其中农村比重非常高的地级市,可能比一个400万人口但建成区比重很高的地级市,发展服务业的“资格”、潜力、业绩与效能要低得多。

因此,在衡量服务业发展潜力上,我们建议摒除现在的仅以行政区划所辖人口规模为标准的城市规模划分法。在中国现在的十种叫作“市”的城市中,除了具有某种特殊的服务发展资源(比如著名旅游景点、金融中心等)的城市,基本可区分为两大类城市:一类是达到重点发展标准并可预期较好的服务业发展规模与速度的五种,它们依次是:中央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其他省会城市,以及上世纪80年代初地市合并前的不含县的地级市(共66个,比如江苏的苏锡常)。另一类是需要先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产业和城市建成区的5种,它们依次是:地改市的地级市州(因为过去只是县的组合)、不含县的地级市(目前共有5个,它们的服务业可能有较高发展速度,但规模很小)、准地级市、地改市以前的地区直辖市(也是县改市风潮以前的县级市)、县改市。

做如此划分无非是为了克服现有城市规模划分中不计城乡差别的弱点,强调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城市建成区规模及其成熟度。其中,重要的是建成区人口规模与工业成熟度,它们决定了人口与产业的集聚程度,从而决定了消费性服务与生产性服务发展的本地需求程度,也决定了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划分只是粗线条的,在第二类城市中列首的250个左右地改市,有一些经过几十年发展使建成区规模与工业化水平进步较快的城市,也未尝不可列入第一类。

2.本地产业结构走向与本地需求:地区服务业发展结构制约

上述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与速度问题,是从总量意义上认识服务业发展的。笔者希望接续讨论总量下的结构问题,即本地区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服务业。服务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得本地服务业需求结构决定服务业的供给结构。

在服务业发展战略中,我们应该认识工业化、城市化、服务化三者关系。除了原始的最早期的城市形成于商品流通集散的“市”,和为保护经济意义上的“市”而建立的政治意义上的“城”以外,现代城市形成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人口集聚。首先是工业化,工业发展提出了工业居住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早期外延式的工业发展必须靠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接着就有了城市化。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对生活性服务业提出了需求,生活性服务业得以发展。工业外延式发展的局限性又促进了技术化与信息化的突破,产生了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发展。最后是生活性服务业被提出更大需求,现代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城市化进入成熟期。

对于中国大城市而言,先进制造业多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可以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处理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确定是生产者服务业引领制造业空间集聚,还是制造业发展带动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对于中等城市而言,首先要建立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制造业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存在和发展的产业基础,通过制造业吸引与推动生产性服务者集聚,使经济由第二产业带动逐步转变为第二产业升级(向依靠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带动,以形成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城市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小城镇而言,更需要的是补消费者服务业的课,在人口与工业初步集聚中提供与完善消费者服务。

殊不知,一定的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不仅决定了与它相匹配的服务发展规模与速度,而且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部门结构。在此意义上,一个落后的贫穷的边远的县域经济,提出一个增长速度很快的服务业五年发展规划,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工业化基础不支持它快速发展生产者服务,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支持它快速发展消费者服务。

中国的地级市在行政上管辖县级地域,在经济上也由县域经济统成。县域经济单位包括原市辖区、原地辖市(现市辖市)、原地辖区(现市辖区)、市(县)改区、县改市、县、区。服务业比重最高的是原市辖区;现在服务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则是现地级市首区(城区)。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不同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按产业结构层次由低往高排列,可分为消费者服务业补课型、消费者服务业发展型、生产者服务业初创型、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型。而无论哪种发展模式,都必须明确生产者服务需求来源于本地工业的规模与水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因地制宜”:慎待中国服务业发展(3)在线全文阅读。

“因地制宜”:慎待中国服务业发展(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ngdian/122621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