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个关键的转变时刻发生在幼儿的想象里。经由想象,意义与物体相分离,儿童虽然看到一个物体,但他做出不同于并且独立于他所看到的事物的行动来。这是逆转儿童与真实的、立即的、具体的情境之间关系的转折点。在游戏中,事物本身失去了决定性的力量,儿童的行动出自于自己的想法或意念,而非事物本身。想象创造了视觉世界与意义世界之间的距离,并将视觉世界转化成意义世界,这种转化过程即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意义运思的过程,也是使儿童更有能动性的过程。从更广阔的层面来看,以事物的意义来运思是儿童分享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过程。如同话语中的谓语,在整个社会文化中,意义是儿童与他人共享游戏的“心理谓语”。“心理谓语”类似于内部言语,它可以省略的形式让游戏圈内的人共同领会。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地编织、吸收、内化这些“心理谓语”,逐渐发展出符号系统,并进而把自己悬挂在经由游戏所织就出的“意义之网”上。
另一方面,行动与意义的分离会发展出意志,这种意志能使儿童自动自愿地延迟满足自己的愿望,使儿童在彼处(意义之地)“观望”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也就是说,儿童虽然有愿望,但他并不立即“真实性”地实现自己的欲望,而是“假装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生成了意义的游戏世界里,儿童能够有意识地选择想要的行动。
(二)想象:与内外部世界共舞
人类有两种基本的认知活动模式,一种是记忆的再现活动,另一种则是想象活动。直接与记忆相关的再现活动能帮助人类适应生活世界,这是一种面向过去经验的认知活动。想象则能组合、改变、再加工过去经验中的元素,创造出新元素和新事物。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的认知活动,它使人类成为定向于未来的生物。惜助想象,儿童能在游戏中将已有经验化熟为生或化生为熟,且与游戏有关的经验不仅可以是外部经验,也可以是内部经验。
任何经由想象创造的东西,其元素都来自于现实,来自个体先前的经验。在想象的帮助下,儿童可以吸收、理解、转化他人的、社会的、历史的经验,拓宽自己的主观经验。想象性的事物并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再生产,而是结合已有经验,创造出全新的、不同的东西。换句话说,任何需要对现实加以艺术性改造,与建构新东西相关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想象的参与。在游戏中,儿童把小木棍当成一匹马,搬几个小凳子拼接成一辆小火车,都是对生活经验的改造。进一步说,游戏就是儿童通过想象对现实的创造性改造。在想象中,儿童的意识拥有了相对的自主性、主动性,儿童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自己的经验。同理,更深远的、更有渗透力的现实要求意识获得一定的自由,使意识能从立即的感知、外在的现实中抽身而出,[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改变与创造。
想象与内部经验相互作用并影响游戏的表达。“人类不仅可以有天赋般的思考,还可以有天赋般的感情。个体的情感在哪方面都不比其他东西差。”正如科学技术影响外部世界、自然世界一样,情绪直接影响我们的内部世界、思维和感觉,想象与个体的情绪相互作用,一方面情绪按照我们的心境,而非事物的逻辑结构,从现实中挑选、拆分元素;驯另一方面,想象为情绪提供外在的语言。任何形式的想象都包含着情感要素,任何想象结果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情绪是人类内部世界的表达,影响想象和游戏的发生与进展,如想念妈妈的孩子会不厌其烦地玩宝宝与妈妈的游戏。
三、规则:控制自身又解放自身的辨证工具
在维果茨基看来,规则是分辨游戏与其他活动的第二条准绳。每一个游戏都包含着规则,每一条规则都是游戏自带的,它随着想象的情境衍生而来。
(一)规则:界定行为的可能性
在游戏中,想象与规则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维果茨基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游戏中有一个想象的情境存在,就一定会有规则的存在。这种规则不是那些事前就被确定好的规则,而是从想象的情境中衍生出来的规则。反过来讲,只要游戏被某些规则规定之后,最简单的规则游戏立马就变成一种想象的情境,许多行动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不为儿童所注意的事情,在游戏或想象的情境中却变成了一种指导自己行为的规则。如两个孩子玩姐妹的游戏,虽然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的行为和真实生活相差无几,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差别是:在游戏中儿童尝试去达成他们心目中想象的姐妹所应该成为的样子,表现姐妹间行为的可能性就是这个游戏的规则。另一方面,为了让游戏继续下去,儿童必须自我规范,不仅要控制自己满足愿望的冲动,还要让自己的情绪与游戏“合拍”。儿童做游戏时总是带有强烈的情绪,但游戏规则会教育孩子不要盲目地服从于情绪,而要使情绪与游戏规则相协调,与游戏的最终目的一致。因而,游戏中的行为与情绪都受规则这只“看不见却又切切实实存在的手”的调控与指挥。
(二)规则:解放自身的钥匙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之绝对必要的特质是一个已经成为一个渴望的规则。在某种观念上,游戏中的儿童是自由地决定他自己的行动的,但反过来说,这是一种虚幻的自由,因为儿童实际上是根据事物的意义来行动的。在被意义与规则限定的自由范围之内,游戏会教导儿童学会放弃冲动,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在自由与规则的调控下,儿童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化旅程——自主地掌握行为规范与社会规则。在这个意义上,儿童中的社会与社会中的儿童找到了共通的“家”,游戏中的儿童自成了一个小社会,并内化了大社会的文化。
在游戏中,儿童遵守规则的原因并不像科尔伯格所认为的那样是为了避免惩罚、得到个人报偿或获取别人的认可,也不是害怕失败,而只是因为遵守规则会带给他内心对游戏的满足感,儿童是自主自愿地放弃立即而随意的冲动来行动的。在游戏里,由遵守规则而产生的自我控制是未来道德行为的萌芽。这样的道德行为不是建立在外部禁止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人总是向往好的、美的东西这一点上面的。道德行为应当成为人的本性,应当自由和轻松地去完成。经验表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来自成人的警告、禁令、训斥、打骂以及表扬和奖励。但即使是表扬和奖励也只是更有力量的外部奖励,它无法像游戏一样为儿童提供内部满足。
四、想象与规则交织出游戏的意义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与其他活动最本质的不同就在于想象和规则的自主运行。想象让儿童在意义的世界里“游戏”视觉世界,使视觉世界与经验世界共同“栖息”于儿童的世界。通过想象,儿童不仅能改变事物,还能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和实现自己,把自己改造成更有远见的人。规则约束着儿童的冲动与愿望,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动的约束,才让儿童在游戏中“自如地”实现自己的掌控力,并享受着无以比拟的乐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游戏:想象与规则发展的场域——维果茨基的游戏观透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