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讨论
杨晓萍:之前我们一直在讨论公平问题,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质量这个话题,实际上刚才也有所涉及。目前各地投入了很大财力来新建、改建、扩建一些幼儿园,这在促进公平中是有作用的。但是只追求普及而不顾及质量肯定不可取,而且您刚才也特别强调了公平当中的机构层面,关注机构效能,希望能有相应的机构质量标准。就学前教育质量而言,我认为有两点需要弄清楚。第一,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是高质量的?如何去界定高质量?第二,在确保学前教育机构高质量的过程中,如何从环境、课程、师幼互动等核心要素来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在这两个方面,我们希望听听您的观点或建议。
李子建:好的。我先就第一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质量”( quality)这个词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首先从“投入(input)-过程( process)一产出(product)”这一维度来思考,并且要分析从机构的角度怎么看,从整个学前教育体系的角度又该怎么看。但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任何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其质量都具有相对性。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如果目的搞不清的话,质量只能是虚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偏向21世纪技能多一点呢?还是偏向升学准备多一点?首先目的要搞清楚,因为每个取向所带来的质量要求都不一样。
杨晓萍:这也就意味着质量背后所潜藏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
李子建:我想稍微再发挥多一点。现在我们有一个“终身学习”( lifelong learning)的概念,这个概念以前可能只是个空空的口号,现在绝对不是空口号。根据一些统计资料,前几年香港好像是全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女性差不多人均86岁,男性也是80岁左右,估计往后很容易达到90岁。我甚至听说(但没有确认)65岁是一个分界线,之前可能还算是青壮年,不算老年。65岁之后可能还有25年的寿命,过90岁是很平常的事。这一事实应引发我们重新思考学前教育的定位。未来我们的世界,不要说是用电脑和手机的世界,将来用什么可能我们现在都还无法想象,也许需要重新思考由此带来的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
杨晓萍:那就意味着学前教育实际上更要关注如何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强调的是它的一些更为深刻长远的目标。正如您之前在多个讲座中谈到对儿童期待的5个H,即happiness,humor,help,hope,health。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才能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也只有在这样的指向中,再来谈学前教育机构到底应做什么才是有意义的。
李子建:是的。我们之前曾经谈到过新西兰幼儿园的课程发展目标,其大部分指标还是一种氛围,如有没有福祉或幸福感、贡献等,强调身、心、灵的整体协调。
杨晓萍:对,新西兰对学前课程的理解,更多是大框架的导向、方向性的引领。如果从对人的一生长远发展的影响来看待学前教育质量,您能否谈谈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李子建:首先说说教育环境这个问题。现在似乎有个矛盾,即一方面鼓励游戏,鼓励校外活动等,但同时家长和学校又很担心安全问题,整个社会氛围对安全的要求对教育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制约。按照我的理解,环境应该是放松的,不但是硬件的,有机会去体验、探索等心理氛围更重要。再来说课程,通常现在都说需要注重游戏、互动等,但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尊重多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讲究和谐。最核心的概念是尊重,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杨晓萍:对于多元文化,我们强调相互尊重,不同民族文化都有其特殊性,如何在尊重特殊性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和包容,而不应当用主流文化去压抑和同化其他文化。
李子建:是的。此外,师幼互动方面,我们刚才也谈到教师的伦理,教师有没有与不同的儿童充分互动,照顾到不同儿童的需求。但是我们认为除了师幼互动,老师和家长的互动也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有些家长是需要加强沟通的,这个互动就很重要。还有幼幼互动,不同背景的孩童之间的互动。因此,在和谐的、互相尊重的环境下,良好互动非常重要。
杨晓萍:您很多年致力于学校改进项目,也推动了香港优质学校计划的执行。从学校改进的角度来说,对作为学校的学前教育机构,您认为制约其质量水平提升的是什么?
李子建:要提升机构的质量水平,首先需要关注这个机构的教育目的,其课程运作的目的,根本上来说是关注有没有共同的愿景( shared vision),即大家的看法是否一致。在同一所幼儿园中,每个人对幼儿园的愿景、使命是否完全理解和认同,这个很重要。不是校长说了算,而是大家认同,不然就变为形式主义。一个机构最大的动力在于文化,文化的基础在于价值,价值的核心在于共同愿景,这也是最难的。
杨晓萍:为什么最难?
李子建:因为这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就教育机构试图倡导的某个教育理念或观点而言,可能有些老师就不一定认同,有些家长也不一定赞同。这让我想到一个词——“学前教育服务”。“服务”这个词就是双刃剑。听起来很好,你是老板,我替你服务,学前教育机构为家长服务。但这样就把伙伴关系变成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就教育机构而言,这是危险的。因为教育机构存在着一种专业性。好比你去看医生,当然你是顾客,医生要提供医疗服务,但是医生建议你千万不要吃什么,他就有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病人得听医生的)。这个度要把握得好,不然就变成家长牵着教育机构鼻子走。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非常理解教育的内涵和规律。例如有的家长要求你每天都要教写字、每天要补课等。如果你强调服务,可能有时候就不符合教育规律。
杨晓萍:这也就意味着,就教育机构而言,是否能够建立共同愿景,将会影响到其质量水平。这个共同愿景应当能够引领教师和家长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和适当的实践模式。对于儿童是如何学习的,我们如何有效支持儿童学习等这样一些核心问题,尤其需要取得一致意见。简单迎合不可取,互动认同很重要。
李子建:是的,就学前教育而言,家长的支持、配合、认同很重要。家长不是学校的顾客,而是伙伴。学校可以说是在提供服务,但是不能只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
杨晓萍:因为学校与企业不同。
李子建:是的。不过对于高质量的企业和品牌,顾客还是认同其背后的价值观,而不单只是认同其产品,所以企业其实也讲究共同愿景和价值认同。
杨晓萍:让我们再跳出机构从外部来看待质量问题。国务院在2012年出台了教育督导的条例,中国内地正式步人督导法制化进程。您认为督导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中有什么意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公平与质量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发展——访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李子建(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