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用“曲尽人意,动摇人心”之情抒写生活痛感之美
在中国传统诗论中,自《毛诗大序》就曾有过“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说法。而就引起“情动”的因素而言,则《礼记·乐记》中就有过“人心之动,物使然也”的说法。其后钟嵘在其《诗品·序》中,对于使人感动的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自然界的现象,另一类是属于人事界的现象。前者如“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夏雨,冬月祈寒”,后者如“楚臣占意,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前者可“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后者也同样是“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秦观的《踏莎行》是一首很能令人“情动”的佳作。如果说词的上片是借自然物象“摇荡”人之“性情”,则下片就是着重写人事界之景象,以使人“感荡心灵”。
下片极写远谪之恨。友人把梅花送给我,又寄书信来慰问我,或是词人说我怀念我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但不管是谁“寄”谁“传”,结果都是因为远迁荒远之地,关山阻隔,音信难传,于是便只有“砌成此恨无重数”了,要多少日才能收到一封家书,诉说家人与我的长相忆。他要说沉重的悲恨,就用一个“砌”字来叙写,是一块一块的坚固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数不清,说不尽,无消歇。然后,再举目远望,发出无理之问:郴江水呵,你本有幸绕着郴山轻快流淌,却要为谁流到潇湘,奔向远方?词人那深重的冤谪飘零之苦,思乡感旧之悲充斥字里行间,使人如闻其悲苦哀绝之声。末两句,是无理问天之语,其用意在可解和不可解之间。这在表面所写情景之外更增加了一种神秘而无理性的气氛,更具吸引力和感人的力量。郴江水绕郴江流,东向注入湘江,本是自然现象,无感情可言,但敏感多情的词人在历尽远谪思乡之苦后,竟以自己的心想象为郴江水之心,加入有情字眼“幸自”“为谁”,平添了一种象喻意义。无情的山水顿时化作有情之物,而使那郴水流出郴山直下潇湘不返的造物之天地,成为冷酷无情。这种深隐幽微、哭怨无理的情意是极难以理性去解说的。苏轼也是一个亲历远贬迁谪之苦的人,尽管写得隐曲无理,但他读时会引起一种直觉的感动,这便是“人生经验通感”所致。由于他与秦观有类似的经历,读此二句,便诱发出一种联想,并引起深深的共鸣,用自身的人生经历去补充和证实作家作品的可信性,他们心灵相通的最良导体就是“人生经验通感”,因之参与欣赏品味,苏轼便觉得词人所写是和谐、完美的,代他说出来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苏轼“绝爱”二句的原因。王国维崇尚自然写实,又不完全理解苏轼欣赏二句的心情,故谓之“皮相”。其实,王国维既不懂苏轼,也没体会出秦观内心真正的悲哀。
有时候,在诗词之中,无理之语就是至情之辞。秦观所问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令人想起屈原《楚辞·天问》中对天地宇宙的提问,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商隐的“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西溪》),“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这些都是无理之语,也是至情之辞。正是那些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所以,秦观说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我们为什么不能挽回那东流之水呢?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这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而至于“曲尽人意,动摇人心”,这是他过人的成就,是宋词里的一个进展。没有秦观这样深悲沉恨的人,写不出这样一个深悲沉恨的句子;没有那种心灵上想象,不能跟假想形象结合的人,就赏不出下片的象征意味。这里与上片的“桃源”“杜鹃”相承应,由对快乐之处与美好岁月的悼念和怀思,到“此恨无重数”的惨切及最后的流泪追问,笔力沉挚,又余音袅袅,令人深思,展示“缘情”“之作”与“心绪”文学特有的审美意蕴——一种极纯真、痛彻肺腑的心灵审美,那时梦时真、缠绵往复之心曲给人以特有的美感。
《踏莎行》全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创造了一个凄婉和绝妙的意境。前人说“诗无达诂”,词亦宜然,不同的人欣赏便各有所得,我们无须强求评判划一,只要能感物怀人,怡情养性,使人生更富诗意与美感,足矣!
二
词人已矣,但他的《踏莎行》却代代相传,不管如何星移斗换,如何物是人非,此词都能让读者有光景常新之感。宋时事,少游情,似历历宛在,不曾淡去,让人无法淡忘的还有词人与词作留下的人生启示。
(一)莫学秦观作失路之悲
在诸多的人生追求中,常人所看重的往往是个人的名利,对于士大夫文人来说,则主要是仕途和功业,秦观便是此中人,他少年豪俊,胸怀大志,好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并以为“功誉可力致,而天下无难事”[4](陈师道《秦少游字叙》)。不料,世事艰难,他三十七岁才中进士,到四十三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随苏轼等屡受迫害,先后被流放到处州、郴州、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雷州)。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他被贬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仅五十二岁。一首《踏莎行》,写尽这位“古之伤心人”[5]的伤心事,词中所浸透的泪水和充斥的揪心愁恨都在诉说着词人的失路之悲。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2)在线全文阅读。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