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灰色的细节设置。
新作历时七年,慢慢细读作品,还能感觉到余华在写作过程中颇费心力,其中最能打动人的还是作品中多处细节与伏笔的设置。而这些细节的巧设如果读者不细细品味,往往在第一遍阅读时难以发现,如作品中有二十一处描写浓雾与大雪纷飞的情景,而这正是小说中人物在冥界所感受到的灰色的压抑的世界。因为这种寒冷、迷茫的自然情景设置,就暗示性地与现实区分开来,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自由进出阴阳两界,使自然景物具有了烘托主题、结构线索的文学功能。再如小说中“我”在203站台听到了一声巨响,就暗示着后文中肖庆遭遇的车祸,而这车祸正是后文中提及的市长举行入殡仪式导致的,但恰恰肖飞又是伍超的同事,从而使先死亡的鼠妹也有机会得知伍超卖肾买墓地的感人事迹。再如文中“我”与养父之间的生死相依、不离不弃、互相找寻的情节是作品一大主线索。小说在开篇中就描写了一个身穿破旧蓝衣服、戴着破烂白手套的、脸上只有骨头没有皮肉、不知是人还是魂的形象的出现,在接下的文字中也多次提到这个形象。作者故意不作任何交代,一直到小说结尾。在阴阳两界苦苦找寻未果的“我”通过李月珍才知道此形象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养父。小说开篇精心埋下伏笔,结尾放出谜底,卒章显志,不禁令读者感叹不已,从而取得平常经验陌生化的文学效果,也为生、死世界建立了对苦难自由叙事的桥梁。
历经七年沉淀的《第七天》延续了余华对苦难的着力点,并将苦难的空间扩展到死后的世界,从人性、灵魂和价值意义缺失三方面的绝望体现了余华苦难叙事中对绝望的更深层次关注。小说中冷静节制的语言和灰色的细节设置将苦难表现的更为刻骨铭心。
参考文献:
[1]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刘悠扬.《第七天》研讨会在京举行,余华公开回应各界质疑[N].深圳商报,2013.
[3]刘光远.余华小说的精神之旅[J].渤海大学学报,2007,(5).
[4]金仁顺.盘瑟俚[J].当代作家评论,2000,(5).
[5]陈大仁.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瘦猪.书评《第七天》:请余华先耐下性子[N].京华时报,2013.
[7]茶胡子.他无法用小说对抗荒诞现实——评余华《第七天》[N].东莞日报,2013.
[8]潘卓盈.余华反击读者批评:《第七天》是最能代表我的小说[N].都市快报,2013.
[9]余华.余华谈新书《第七天》:我会关注批评,但不是现在[N].新民晚报,2013-07-01.
[10]赵思和.理解九十年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1]陈梦溪.余华《第七天》毁誉参半领跑全国各大图书销售榜[N].北京晚报,2013.
[12]王翠娥.试论余华小说的人物形象与语言艺术[J].芒种,2012,(8).
(刘晓晨,朱家丽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00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论余华《第七天》的苦难叙事(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