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纷涌出现的今天,地方高校必须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地方经济特点,因势利导,构建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1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05
一、 地方高校转型的必然性
由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正处于一个全面转型的阶段,经济模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结构正由城乡差异向城乡结合过渡。这样的变革一定要求人才培养方面随之发生改变,这就使得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严重影响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我国东部出现技术型人才高薪难求的局面,即“用工荒”现象;另一方面,各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出现薪资下降从而失业的局面,即“就业难”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脱离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其速度已落后于发展的步伐。
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革来看,教育需要从早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的培养重点需要从高端的学术型人才转变为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1]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其模式的定位需要兼顾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等。它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之一,重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专业能力的发展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创造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学生优化组合自己的专业特质,从而明确创新方向,增强创业能力。
三、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面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从培养理念、专业设置、制度体系、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评价体制等要素考虑[2]。
(一)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定位和特点,认清优势和劣势,适当借鉴国内外地方区域高校的发展经验,斟酌凝练形成本校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观察学生的特征和专业能力,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农业大学,显然在农业方面的学科和专业上具有特色,高校应该努力构建农科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兼顾专业型和应用型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学生既可以从事科研院所、上层农业管理及技术推广等工作,又可以进入农村基层。
(二)专业设置模式
我国很多高校专业的设置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但不能全盘否定,应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做进一步的改进。在专业设置的时间上,不要急于要求新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应适当将专业分流时间延后,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后,有充分的时间发挥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再自主选择专业。在专业设置的空间上,应允许学生转班或跨班学习,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专业适用范围。
(三) 课程设置方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构建与研究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