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新型大学还必须牢固确立范式思维。“从整体角度看待SC改革,即为范式思维。”[5](P41)从学校来讲,在坚持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变革学校行政管理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内发展环境。而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尤其要为新型大学的发展、为SC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所谓宏观上的转型,专业(群)与产业、与企业的对接,也是SC改革的外部条件,更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法律上确定各利益主体特别是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必须打破旧的分类体系和投资体制,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保障每一位学生被公平对待;要引导学术型、应用型大学均衡发展,允许应用型大学通过不断提高应用研究水平,通过创业型大学等路径,向应用研究型发展,逐步走向卓越,而不应再次把新型的应用型大学视为中国宝塔式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一个层级。
《意见》也特别强调,“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12]这里实际上已经给我们明确指出了新型大学建设的方向——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各地、各校实际乃至学生个体实际出发,构建特定教学模式及其支持系统,形成一个系统的、新的教学范式。从此角度看,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也是基于各校具体实际、基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范式的变革。
总之,我们只有顺应高教全球化、普及化、多样化、个性化、大融合发展的大势,以我为主,同时充分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办学经验,特别是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范式变革的经验,才能成功突围,走出一条中国新型大学发展的正确道路,也才能加快中国大学整体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柳友荣,廖文秋.新型大学:“型”在何处[J].重庆高教研究,2017(4):20.
[2]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十个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7):13.
[3]谌晓芹,张放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本质、原则与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6(2):34.
[4]钟秉林,王新凤.我国普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热点问题辨析[J].教育研究,2016(4):6-8.
[5]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
[6]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7]何树华.树立特色品牌 推进茂名学院发展[J].南方论刊,2005(3):30.
[8]王玲.高技能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及培养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8):12-14.
[9]李玉静,朱颖.应用技术型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实践特征——中国-爱尔兰应用技术型教育创新发展高层对话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6(9):1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新型大学建设: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应对策略(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