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左建桥(1969-),男,湖北广水人,湖北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015年1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主要以新建本科高校为主体的我国高校转型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在2016年10月30日于成都召开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六次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强调,要把新建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则强调,要从新建大学走向新型大学。自此,“新型大学”到底如何理解、怎么建设显然成为转型问题的关键。从学术渊源来探究,新型大学的提出并不算早。2007年,任玉珊在《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上发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与‘新大学’的形成”一文,开始了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型大学”的研究[1]。2014年,陈小虎开始使用“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概念,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2](P13)。成都会议,标志着官方正式抛出“新型大学”概念,且明确了具体建设内容,其为本科高校转型导航的意图十分明显。
从上述源流梳理可见,新型大学建设与部分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甚至可以相互替代。此前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我国部分高校的转型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一致认同其本质并非外在体系的转型,即不是将部分本科高校转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将其办成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是内在的教学转型、是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改革。在他们看来,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更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3](P3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4](P6)。现阶段,一些学者和管理者呼吁,高校转型点应该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教学层面,落实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上。这也为新型大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也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SC)的本科生教育改革,影响深远,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各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榜样[5](P35)。我国一些大学此前也多从教师教学发展乃至综合改革的角度切入,推动着类似的本科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范式的变革。可见,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使东西方高等教育改革多少有点殊途同归的意味。
本文试图从新型大学或者说转型发展中应用型高校的目标定位与使命要求入手,探讨新型大学建设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并借鉴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范式变革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新型大学建设与发展所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一、新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多重使命与特殊使命
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文件)印发。从文件内容来看,应该说“应用型高校”成为“新型大学”建设的类型定位,是特指相对于研究型、职业技能型高校而言“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的一类高校[6]。
这里有必要明确一下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分类。有学者指出,“所谓应用型人才,一般是指掌握社会生产或活动一线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或管理的技术或专业人才”[7](p30)。当人们谈到应用型人才时,往往忽略一线社会管理人才,故应用型人才也常被统称为技术型人才。H·W·French 提出的职业带理论(见图1),依据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需求比例将应用型人才划分为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三个系列,依次对应工程型、高技能、技能型三个人才类型。但是,他划定的人才类型的边际并非十分清晰。如技术员系列,由于理论知识或智力技能多一点或者操作技能多一点,又可分化为工程技术型人才或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发展趋势看,此类复合型人才反而更会受到社会欢迎[8](P12)。
新型大学或者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很显然,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涵盖上述各个系列本科层次以上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师、技术员乃至高层次的技术工人,以及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此角度出发,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兼具多重使命。换句话说,在我国,除学术型高校外,其他大量高校包括许多老牌本科院校,均应依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阶段,以培养各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自身的主要任务,有能力的高校还应当肩负培养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教发〔2017〕3号文件中被明确为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从广义上讲,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类型上也可以看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只不过其办学层次为专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新型大学建设: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应对策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