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内,厂商可以调整全部要素,甚至进出一个行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调整一直要持续到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时。初始价格为P1,厂商根据LMC=MR的条件确定了均衡点E1。显然E1处厂商盈利(AR>LAC),则会吸引其他厂商进入该行业,于是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直到Pe等于LAC的最低处,利润为零,厂商达到长期均衡。如图2所示。
1.6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中按照要素价格对成本的影响将其分为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成本不变行业的厂商在需求变化时调整自己的产量而不改变成本函数,因而长期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成本递增行业的厂商在需求变化时调整产量,会使成本和产量发生同向变化,因而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成本递减行业则相反。
2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简评
(1)完全竞争市场在供给和需求、生产论和成本论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模型的建立,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市场形态。
①运用对该市场形态的假定,建立了市场内部各变量的关系。厂商的利润与收益和成本紧密相关,而厂商的收益与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紧密相关,这就使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和需求、供给等基本知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在这类市场中,产品和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以获取最合理的价格和报酬。厂商作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只能面对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因为它不能也没有必要改变这一价格水平。进而由水平的需求曲线,使厂商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这三条合一的曲线再和厂商的成本曲线相互作用而均衡。在短期中,厂商的均衡得到了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于是形成了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而在长期中,厂商的均衡影响着行业的总供给量,根据行业对要素的需求状况、生产技术状况和企业管理状况得到了行业内市场价格和总供给量的关系,从而得出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同时,由于供给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厂商在MR=MC的条件下确定的,因此,供给曲线不仅说明了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更表明了这些供给量都是既定市场条件下的最优要素组合。
②完全竞争市场在均衡过程中,能够使市场价格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因而是富有效率的。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是否有效率取决于其是否以最节约的方式去配置稀缺资源。生产者根据MR=MC的原则来确定最优产量,在短期内厂商规模固定,只能根据现有成本函数来决定最优产品组合,并可能出现盈利、不盈不亏或亏损等结果(当然盈利时是最大盈利,亏损时是最小亏损)。而在长期内由于市场中要素的完全流动性和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行业,均衡的结果最终使厂商不盈不亏,因为它的最优组合点恰好处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处,即市场价格处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此时,长期均衡条件MR=P=SAC=SMC=LAC=LMC全部实现了。通过信息的交互与市场的调节,使厂商在最优要素组合的同时以最低的价格(LAC的最低点)去生产,因而生产是富有效率的。而对于消费者,他们购买商品时是按照最低的价格购买,因此消费者剩余也达到最大,即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市场迫使厂商以最节约的方式和按消费者最满意的方式使用了稀缺资源。因而完全竞争市场是四种市场形态中最富有效率的。
③完全竞争市场中所应用的一些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也是其他市场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在其他市场形态中,厂商对价格有或多或少的控制力,因此其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而收益曲线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厂商同样需要根据MR=MC的原则来确定最优产量,而无论MR曲线是水平的还是倾斜的,并以此达到短期和长期的均衡,然后再观察均衡时厂商面对的价格和其利润状况,来判断市场效率问题。由此,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2)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十分精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①“完全竞争”之“竞争”和其他市场理论中的“竞争”所指不同。美国传统词典中对竞争的解释如下“Rivalry between two or more businesses striving for the same customer or market”,即“两个或多个商人之间为了夺取同一消费者或市场的竞争”。也就是说,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竞争”才富有竞争的意味,而完全竞争市场恰恰一点也不“竞争”。这种命名方式前后矛盾。这一状况的形成或许有其历史沿袭,或许因为西方经济学本就是集各家之所成,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应当是十分严密的,它所定义的基本概念,应当有不容置疑的确定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完全竞争市场述评(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